1931DzigaVertov75min35mm
4.5破旧立新与大跃进,交响曲般的音效剪辑不输带摄影机的人【热情·顿巴斯交响曲.EnthusiasmSymphonyoftheDonbass(1931)蓝光无损-喷子】
吉加·维尔托夫的有声纪录片。ThefirstsoundfilmofDzigaVertov,thisisatributetothefirstSoviet5yearplan。
EnthusiasmandThreeSongsAboutLeninfinddialecticalapplicationsforsoundthatwouldn’tbefullystudiedagainuntilJean-LucGodareenteredhismostradicalphaseoffilmmaking.
l’oreillesansMikhailKaufman
5星奉上,只因镜头挥动得如锄头,似音乐,牛逼哄哄的热情交响曲。维尔托夫的技术没得说,可惜拍的东西总是那么雷同~本片系属导演创作最为得力的阶段,各种剪辑特效让人不得不佩服
社会主义体制与口号下的秩序行为。能够抓住观众注意与保留趣味的镜头法则。
7.5/10
8.0/10。顿巴斯的(工)人们辛勤而激情的在五年计划中打破旧秩序建设国家。依然是《持摄影机的人》式的影像与气质,虽然本片在摄影蒙太奇等各方面的处理水平都不比《持》,但整体上依然是高水准。另外本片的亮点还在于通过声音的各种变化(比如配乐变音响、一种现场音响主导变成另一种现场音响主导、等)配合剪辑、画面等其它影像元素(的「对位」(概念类似声画对位那样))营造了一种旋律化的诗意。本片的败笔在于叙事脉络的零散(而且这种零散缺乏足够的影像意义)。
8,沿着鲁特曼那套城市交响曲的路子来讴歌社会主义建设,电影眼理论很好地完成了从纪录生活到赞美生活的全过程,接近一百年前的顿巴斯,洋溢着建设新社会的蓬勃朝气和干劲,只是这样美好过于短暂了,对乌克兰这块苦难土地上的人民来说,浩劫即将到来,甚至延续至今。
苏联最早的有声纪录片之一,也被认定为第一部乌克兰有声纪录片。顿巴斯地区在1920-30年代曾推行过乌克兰化,从本片能看到部分踪迹。反宗教运动拆除教堂,摘掉洋葱头塔顶插上红旗。采矿炼钢工人大干快上,农村实行集体化运动,第一个五年计划用四年提前完成。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状况。然而在当时预料不到,随后1932年爆发乌克兰大饥荒。
就着乌东打起来了,凑热闹才看维尔托夫另一部电影眼杰作。顿巴斯地区第一个五年计划,被以当今短视频杂耍剪辑方式呈现出来。这可不是讽刺,而是赞美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就已经能如此杂耍蒙太奇,且鼓舞出来的干劲,当然不是如今的短视频能比地。
看过留脚印
看了35胶片版棒棒!大型劳动号子-交响先于Schaeffer的musiqueconcrète实验将取材自现实的各种声音作为素材片段建构起苏维埃五年计划工业发展的赞歌。片子颇有意味地从上了岁数的东正教徒虔诚下跪亲吻耶稣受难圣象马赛克转到年轻的充满活力的热情洋溢的穿着鲜亮的学生与热情高涨的工人农民顿巴斯煤矿下钢厂中田野间的劳动画面与声音组成一种时而同步时而对位的音画蒙太奇。这是一部以无数匿名的普通劳动人民为主角的电影。其中乌央乌央的人群一起高唱国际歌的场景还是很震撼的。这片子最能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精气神这是在同时代其他地区影像里看不到的普通人的形象,这些在今天的俄罗斯完全丢失了。但同时也颇有大跃进的后劲…给了我们重新思考的需要
‘《热情》是一部三层的电影,观众的听觉体验、作为声音图像结构的电影,以及电影基本材料的纪录片特征,都作为声音电影历史早期显著的反射性肌理的一部分共同呈现和编织在一起,并对包括彼得·库贝卡和理查德·塞拉在内的许多后来的实验者具有启发性。’
维尔托夫的又一部展现其硬实力的片子。内容无非就是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看点就是电影语言,没别的,形式美感很重要滴。
好~棒~啊~
维尔托夫交响乐式解说词,对声音进行了叠加和错位的实验。
不是靠背景音乐,而且机器本身的声音创造热情,同时歌颂机器和运动,卓别林赞美他是音乐家。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