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锐地捕捉到当时法国社会消费方式的改变,电视与汽车的消费以及开车去度假成为电影消费的主要竞争对手,正是这些外力促使电影自动转型,电影观众更加精英化,新浪潮即得益于此。
新浪潮是弄潮儿更是幸运儿,片子拍得再糙也有被读解的可能。
新浪潮真的出场即巅峰,本片集结了其他佳作的所有经典元素——真实场景的选取,随性对白激发的灵性火花,去戏剧化的散笔描摹,运动镜头的流畅美妙,情感跌宕的真切流露。
这片子太有先进性,其中一句对白中说到,将来最可怕的是中国人,6亿人口到了2000年就得十亿,62年就那么有政治先进性,如今不是10亿,是13亿往上,太可怕。一个贱男和两个法国小婊子的故事。看了半天才发觉是个三角恋。原声赞!让-克劳德·布里亚利真是在各种新浪潮电影里打酱油啊
修复版片头打出的字幕ー“故事发生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打响后的第六个年头”,是此片经历漫长而坎坷的发行期后(1960年完成拍摄,直到1962年才得以在戛纳首映,正式上院线又等了一年多)导演坚持要插入的“时间标记”。1960年,对导演来说,并非是一段可以拖延或替换的光景,就像结尾处的送行,两位女主角登上城郭挥手雀跃时的喜悦和轻灵,对或许再无法相见,奔赴战场的男主来说,无意间定格为踏入死线前,寡默的战士脑海里闪过的最后一对儿欢颜。
驚豔!對規則的無視與破壞重構,完全依賴剪輯構建全新的內部世界,對廣告與電影的批判。兩女生在街上行走的側面跟拍簡直浪漫到抵死,優雅隨行的爵士樂與抒情樂並行的作品,流動而延綿的影像,自由的電影
如是者也只不過改革了《MenschenamSonntag》所做過的事,去中心化和敘事焦點,人物都被排在畫面的邊緣,不過,Rozier進一步將心理狀態排除在外,不能被解讀,段落之間也沒有強烈的因果關係,影像時而變成敘述性,又可變得主觀,又或者是說明式、紀實,正如柏索里尼所說的自由間接體,電影前段在電視台發生的場景,各種鏡頭,電視,演出和被觀看的姿態正好說明了可以有多自由,豐富了電影拼貼形式,也當然無法被複製。Rozier此終也有他的中心點,一次是女孩們穿過來來往往的巴黎大街,一直以TrackingShot跟著女孩,時而有人走上去問話,輕快腳步與臉上笑意走到電話亭前,別一次是電影尾聲時,在Patry上女孩兩三次直望鏡頭,她在看什麼?她在想什麼,電影此終是屬於「少女」。AntoninPeretjatko厚著臉以《Lafilledu14juillet》「重拍」了一回。
法国新浪潮的神作。雅克·罗齐耶的首作。可以说没有一部电影和它相似,独特和不可复制。也没有一个镜头让人觉得“专业”,完全放弃构图,随着人物的移动捕捉最自然,活力而感性的一面。
这种电影你可以说很好,也可以说很糟。看时很无聊,看完才知道,噢原来是这么一个味。这是典型的法国人自认为优雅和迷人的拍片方式,甚至还形成了一种很成问题的风格。不管怎样,有点像现象本身,但更有目的性地发展。是情绪地现实化一些细节描写。
预习//今天和朋友讨论到为什么法国人对时间的思考如此深刻可能和他们的语法有关//时间之后是空间然后是人常常琢磨确实会想得更深更远//世界电影流派兜兜转转还是最喜欢新浪潮啊永远昂扬着不知来处的蓬勃生命力
第2031部,青年男性参与战争前夕充满现代性情感生成和流动性的旅程。关系的多重性:长镜头下女性在常常被搭讪的长街所体现的自信的主体性;交际舞会中男男女女自由流动的搭配和组合所创造的情感/身体的位移和流动。影片的旅途大多出现在汽车场景和电视制作片场。汽车是现代都市最小单位的私密空间,却总是存在关系的尴尬和微妙:后座彼此调情的情侣,司机的作为第三者的存在和汽车的颠簸形成一种情感交流的障碍。对电视制作存有的鲍德里亚式“模拟”的解构:广告制作中的虚构性(冰箱—伪造的极地/假的企鹅雕塑—对极地的想象);家庭的虚构性(吸尘器—虚伪的母性操演—片场不适的婴儿的哭闹);电视现场制作下的偶然的错误所制造的误差。
初生之犊不怕虎,革命之志新浪潮。
現在已很少人談論的法國新浪潮作品~!
4.5->5重看修复版。/罗齐耶展现了角色们惊人的速度,透过剪辑、情绪与音乐,她们从这一处到那一处几乎都只在瞬间发生,令人目不转睛,生怕一下自己就跟不上这群人疯狂之旅的时间,因此只有永别的时刻被一个挥手的动作无限反复,是以永恒。
这就是所谓的“新浪潮”?!-_-也就画面还行吧~~
符號學經典範例終于浮出水面,ZS封面吹得天花亂墜....據説耗資巨大
#法国新浪潮#“新浪潮”前期风格的一次总结:业余演员、手持摄影、实景拍摄,故事结构也一如其他新浪潮作品般松散稀薄,拒绝起承转合式的工整叙事,以此完成对法国优质电影传统的反动,但罗齐耶似乎陷入了事无巨细地描摹都市青年的臼窠,对事件的择取如同风格一般随意跳动,但在戈达尔等“新浪潮”导演的作品中尽管情绪令人捉摸不定,在不同的类型中不断摇摆,使得传统公式化的剧情失效,但其读解的空间与路径却又是庞杂繁复的,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写实”。就如许多人对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误读一样,法国新浪潮也并非主要取自同期声,后期声音的录制才是影片的主要制作方式,《再》中许多场景中,角色的嘴唇尽管紧闭,但其话语却依旧源源不断地从银幕上流出。台词紧密贴合,音画些许间离的空隙容许生活情境的再现。2023.1.17
我倒是觉得很喜欢。新浪潮的片子更多的像是在表达一种存在的状态。还有,现在看片的时候习惯在对白里挑自己认识的法语词,听出来的时候就很有成就感。这可能也是我看这片不会觉得闷的原因?
酸奶的精华都在瓶盖上,这部电影的精华都在海报上~
战后人们情绪变化快,乐观得想哭,悲观得想笑。向前驶来和向前驶去,两种镜头,两种情绪,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心痛。临近征兵前的几天,在战争的间隙里不说我爱你。各种灵性的想法,数个碎片的旅途。罗齐耶有种达观的失真,乐天的人物反叛性,这种到灵魂尽头的难受是迷糊的,也是独属于新浪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