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7分钟版。仅用乐章般交替的超长镜头与利落剪辑便改写了“戏剧”,打磨出时而皱缩时而膨胀的时间;仅用多封闭空间的连缀与绵长的特写便重造了“舞台”,达成了对人物内心空间的最大程度外化;看似依附着莎翁原作,却又让人物如此远离文学性的结构而无时无刻不以电影的力量释出,走马灯一般吸附着、冲击着、统治着镜头。奥逊·威尔斯狂妄的天才已然完全投注于那麦克白与命运无限拉锯的无垠黑暗中,难以逾越的莎剧电影化高峰。
是一部表现主义作品吗?忠于原著,布景与道具服装都很“原始”,镜头的调动和剪辑是奥寻威尔斯的强项。但我还是喜欢黑泽明的《蜘蛛巢城》。
某种意义上说,除了视觉上的震撼,这片观影过程于我就是一种折磨~如果想说的东西想表达的情绪在头十几分钟里已说完,又何必花费一个半小时不断的吼叫重复宣泄原地踏步呢~不过,奥逊威尔斯大概会挺适合拍小cult片的,毕竟把莎剧拍出这种粗糙的原始感和鬼怪片效果真心是种天赋。。。
看得我直恶心,你他妈能别给自己那么多特写吗?
怪不得奧胖多年後說,他有把握用16釐米電視特寫拍出一部優秀的《李爾王》……
舞台剧风格,意象化布景,古英语大段朗诵,怀疑黑泽明的<蜘蛛巢城>严重参考本片
在这部莎剧的改编中,威尔斯用画外音巧妙地做到了唯有电影能做到的事:镜头前的角色沉默,词语变成鬼影般在耳边回荡的迷雾,“出自一位年轻导演之手,却已然是一个老者的作品。”
威尔斯演得及其投入,脸部像藤蔓一样布满有作用的肌肉——表达着。最后攻城一幕的两组推拉镜头运用的出奇到位,配着弦乐,攻城和胜利表达的紧张(特写和中景)和疏松(全景和中景)让人印象深刻。
想说的话都在54版《鲁滨逊漂流记》的短评里,不过这个多给1星,一来是觉得莎翁《麦克白》的故事本身很精彩,二来该片处理的也不错。
不棚拍会更好。有几次和摄影机之间的直接互动(如所谓“可视而不可触碰的匕首”)很棒。
200706241400SpaceMuseum
麦克白式威尔斯?女巫影响了咕噜?女王影响了梅丽珊卓?《伊凡雷帝》稍受惠于威尔斯早期,但是《麦克白》则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伊凡雷帝》
俗话说的好:没那金钢钻,别揽瓷器活。麦克白本来就有野心,再被三个女巫一番撩拨,才干下这弑明君夺王位的勾当;麦克白夫人也是,一边推波助澜,一边又难逃内心枷锁——莎翁笔下的这二位,和理查三世做了一样的事,却绝对谈不上枭雄。一条道走到黑:什么王和后,其实就两个可怜人。2014.4.22
这时候的威尔斯还不是很胖
不比不知道,一比下一跳,谢谢老师没事让我们读莎士比亚还写论文,不然我还真没觉得这位大师高到哪里去,只有在论文压力下,一点一点拉镜头的情况下分解电影时,才会觉得他估计就是为电影生的,导演把人物的命运与当时整个社会联系起来,诡异的音乐,人物的眼神,和自然交合在一起,让你知道什么是命运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3NTE0MTk2.htmlhttp://www.tudou.com/albumplay/h5VoRVHUtqI.html
服装道具对这戏起了实实在在的反作用,原来是穿插在《上海小姐》期间拍摄的。麦克白最后死的方式拍得似乎为了声张正义一样,掉价了。
这不是莎翁的麦克白,而是奥森·威尔斯的麦克白。
服!大师手笔。
奥森威尔斯的麦克白。将故事放置于一个阴暗而超自然的世界,极简主义的场景却创造出了震撼的视觉效果。开头三个女巫捏造出来的麦克白雕像,强化了电影的黑暗、神秘而原始。增加了一个圣人的角色,将日渐崛起的基督教与苏格兰古老实力对立,以此揭示新旧对抗、善恶冲突的主题。奥森威尔斯用极度夸张的拍摄角度和剪辑,让观众代入麦克白无法压抑的野心逐渐转变成疯狂甚至疯魔,真实和幻境也逐渐模糊了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