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睡眠的电影,就像Aftersun或者引见那样,拥有美梦或者难以入眠的夜晚,开头几镜加上作家的身份,已经难以辨别每一个镜头的虚实,电影的魔法,不就是左眼见到鬼,为不可见之人不可述之事招魂,可惜的是交底太早,后又用力过猛(但是值得)。海格直接拿住了现代甚至是后疫情时代人类孤独的命运底色和存在性迷思,它无关身份家史,LGBTQ还是平凡者,都是陌生人,一颗颗寂寞的星星。
NYFF,全场哭成一片。无字幕版英音太挑战听力困难户了,以至于看到1/3才看懂设定。悲伤温情奇幻小成本,讲了一个普世的故事。PaulMescal怎么能这么帅啊像古希腊雕像一样!
37度的人怎么拍得出这么寒心的结局
情感高饱和的安德鲁·海格,用充满私人touch的鬼故事杀到我。亲情与爱情不再是(同影中常见的)互斥选择题,而是藉由奇幻元素和迷幻手法形成温柔的自洽:放手是因为爱,沉沦也是因为爱,茫茫宇宙惟爱永生,有爱就能对抗所有寂寞。两位主演的化学反应太浓烈,感觉胶片都快烧起来了。连海格自己都说谁能拒绝保罗·麦斯卡呢,他真的、我哭死…
4.5海格终于又拍出了一部堪与《45周年》《周末时光》并列的杰作。太多私人的、令人心碎的情感细节,填满在对话的缝隙里。结构逻辑上可与黑泽清的《岸边之旅》互相对照:结局反转前,鬼魂的底色是“治愈”,一个同志重新在过世父母那找到理解、认同,弥补自己对家庭情感的遗憾;但反转之后,才猛然发觉鬼魂的底色是“致郁”,全是孤独的男主一厢情愿的幻想,所有人“都是陌生人”。没人能永远理解你、爱你、把你拉出深渊,除了你为自己在心中创造出的那个世界,除了你自己理解自己、放过自己。斯科特演得太好了,他才应该拿奥斯卡影帝(但没提名)。
镜头很漂亮,音乐、梦境般的邂逅与虚实转化是记忆和生活体验的衔接的方式。想要煽情却太过直白地落入窠臼;有更深刻去理解“传统家庭”和同性恋者成人后生活中“家庭”概念两者之间断层的机会,却退回群体对成长委屈的宣泄,和对“爱”大而无当的阐释。好在确实是一场细腻、内向性的“心灵之旅”。伦敦边缘孤独的“陌生人”们,群体的回忆叠加为艾滋时期的同志史。人物有着与大林宣彦截然不同的孤独模式,《都是陌生人》中的孤独是习得式的,内向性地酝酿着,虚实以意识流转很难共情的原因或许也包含东西方对nostalgia感知的错位。
我们爱的人都会变成星星。
海格离大师越来越近了。他迄今为止最高概念的作品,也是跳出“写实主义”舒适区的作品,成品太好了。梦境-现实的交叠处理很特别。除了通过跳接把梦境和现实无缝连接,还把整个梦境“嫁接”给了现实(感觉导演本人知道自己强项在哪所以算有点取巧,但效果很好)。而且我喜欢剧情“交底”很早的设计,因为这突出了影片的悲伤气氛、孤独感,甚至是一种后疫情时代的宿命感(扣回高概念)。观众基本明知父母都是想象出来的,就更能让人痛楚。影片最后男二的命运揭晓更是最后一击。这个如此绝望的故事,居然做到了最低限度的煽情,这就是海格细腻写实的功力所带来的。同性和个人创伤两条线相辅相成。节奏稳,表演丝丝入扣。第一次用这么满的配乐,但配合调度与剪辑丝毫不喧宾夺主。看完掉眼泪了,对父母感情复杂的单身老gay会被精准打击,真的慎入
不是两个,也或许不是三个,而是四个游魂的故事。
NYFF第三场。买票的时候没在意是不是QA场,结果导演安德鲁海格本人出现了。算是我看过的他的作品里最不喜欢的一部了。非常泛滥的不知节制的情绪堆砌作品,观感非常齁腻。老派(老土)的剧作+紧绷的配乐和剪辑+乏善可陈的(哪怕放在英剧里也可以的)镜头。没想到海格也会有完全没有作者性的一天。但这片可能会是他最好卖的一部。
从孤独中走出,最终又回到孤独,却从与整座城的疏离,变化作夜幕里无数灯火的其中一枚,海格慈悲的目光所及不仅仅是同志群体,也是新旧交替下的时代变革中每一个踌躇的兼具古典与现代的新人类。
大银幕。说到底就是进入世界、接纳自我、完成和解呗,却是这样陈旧、老套、直给的讲述方式啊,海格的水平远不止于此才对。不如《鬼魅浮生》。#LFF#
开年最丧,所有人出来反应都是Iwasnotmentallypreparedforthis.根本不是英音问题,重播Vox"Whyweallneedsubtitlesnow"。本电影真实发展到了一个高潮,看了这么多年电影第一次听英语糊到怀疑人生,最关键的是它还相当影响剧情走向,活生生地看成了悬疑片,但连蒙带猜到第三次回访才看懂人物关系应该是影片本意的诱导,毕竟后面越演越明显也有这个意图。本来结尾男主回到楼里男友家那个场景我还在想这也太故意丧了吧没必要,然后到结尾幡然醒悟只有第一次会面是真实的,回想前面给的细节暗示,瞬间加分。都市人的没盼头和封闭,男主世界里空无一人的楼,和最后的结局结合起来,警醒意味都太强了,令人加倍珍惜现有生活。sidenote也有些遗憾这只能是个男同性恋故事,要是独居女性半夜有醉汉stalk敲门搭讪直接就是恐怖片了。
Harrry说他从小在家里就是边缘人,兄弟姐妹都能在社会认可的中心地带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隔着雨淋淋的车窗,望着那些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家人,恍然发现自己原来是陌生人:他们关在那个灯火辉煌的世界,他撞破了头也进不去。Adam呢,他被同学欺负了,却不能告诉最亲的家人,家人知道他遭到霸凌,父亲选择了沉默,因为他是“娘娘腔”。——我不知道那些打低分的人为什么要来看一部以边缘人为主题的电影。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称自己为陌生人吗,他们为什么有家不能回,你知道他们为什么选择回到遥远的星空吗。
奥斯卡bestpictures
和《周末时光》有一样美的镜头语言,以及舒缓的叙事节奏和极少的几个演员,却能够调动情绪把这么一个需要想象力的故事娓娓道来。前半段的一些超现实现象在后半段逐一化解,那些你来不及去了解的“陌生人”,那些看似繁星般遥不可及的距离,也在电影中和解消弭,这或许是这个孤独的时代孤独的我们始终不灭的希冀。PS:妈呀这是《晒后假日》里我认识的PaulMescal吗?请收下我的膝盖和眼泪。
#67LFF#今年伦敦电影节最佳预定,也将会是我的最佳同性电影。不以同性恋为故事的线路,反而仅仅是作为人物的个人属性,本质上讲的还是一个男人与过去的自己和解的故事,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光是这点就已经很令我动容了,导演完完全全依靠灯光暗示人物命运和关系,每一个的场景灯光都占据主要作用,一个人的冷色调、两个人的红蓝霓虹灯、餐厅的大暖光。中间段落如同盗梦空间般的梦幻虽然与片子其余部分风格不同,但是是契合文本和人物状态的。还有着十分工整的剧作结构,每一步都能走进观众内心,“最后他们不断缩小变成了一个白点,我的视线跟随白光汇集到屏幕中央,突然周围出现了更多的星星点点,我哭的泣不成声”📽️
8.2有效的叙事诡计,由实体的幽灵和悬浮的恋人逐渐演变为...虽然能猜到但结尾还是给了我当头一棒,它以回避的姿态面对无法愈合的生命之痛,未能说出的言语在幻想/写作中寻求和解的可能,从而独自面对城市生态中的孤寂与冷漠(这部分景观还是少了点),即便有过度煽情之嫌。
两个没有火花的人互相抚摸+呓语105分钟,体感时间能有两个半小时
本以为海格版的处理更多是台词,很直白有些无味。但再次想起来,大林版母子间的暧昧氛围在本片中被置换成了父子。影片开头Adam从楼下望向楼上的Harry,再到之后从楼上望向在楼下打招呼的父亲,这种空间性的关系表达是在大林版中看不到,非常巧妙地影射了主角对两者间相似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