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兰度的表演是伟大的:电影一开始,角色任由等同黑帮的工会摆布,带着奄奄一息甚至阴柔的气质;但后来,不管是女孩、上帝还是工人应该夺回力量的真理拯救了他,整个人连眼神都恢复了神采,就算被打到趴下,也能再抬起头。很难相信这竟然是和米勒的萨勒姆女巫直接对话的作品,两位大师有些不可思议哈
电影紧凑的剧情和节奏几乎毫无赘余,大放异彩的配乐令人心颤,人物内心的悲壮和觉醒仿佛一支利箭穿透屏幕,戳中观众的心窝和泪腺,也许需要一支烟才能平复自己无法控制的复杂情绪。在黑白色庄重的画面里,这部电影让年轻的马龙·白兰度散发出令人着迷的魅力,而后一直铭记于心。
一个资产阶级导演对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反思与控诉,代表了该阶级内思想先进分子的觉醒。MarlonBrando将一个无产阶级群众面对强权时的表现表演得令人信服而更有阶级力度。
城乡结合部青年民工的窘迫遭遇
本片别名一定是《无产阶级之惩戒》..对白和人物塑造还成,但镜头语言没多大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个人意识的觉醒与反抗,不过工会等于黑帮的概念还是过于简单了吧。白兰度的表演在好莱坞真是自成一派,
摄影光照效果太赞了,继《第三人》后让我觉得拍得很美的黑白片,配乐很赞,和某部很相似,暂时想不起来。出头鸟很危险,最佳策略是先私底下发展群众基础,而发展群众基础可以利用和善的公众人物或是悲女子等人物来团结大众。信仰与利益的交战、个人与集体的冲突。逃避责任就是装的和别人一模一样。
写实风格,外景拍摄,马龙白兰度方法派范本,黑名单事件,告密者的辩护。阿瑟·米勒退出之后,舒伯格的新剧本表现出对纽约港和天主教势力的强烈批评,而卡赞将30年代心理影片遗风融为了社会问题剧中的人性深度。有学者认为本片带有麦卡锡主义与无意识法西斯主义痕迹。
1955奥斯卡最佳影片。1.马龙首获影帝之作,虽影响力不及欲望号,但表演更为自然写实。2.卡赞拍此片,目的是给黑名单告密行为辩白。3.车内兄弟的经典对话场景,"用责备而充满爱意和忧伤的语气来表达他深深的痛苦",明灭的光线则似内心挣扎的具象化。4.背叛与良心,乌合之众,鸽子笼,配乐大赞。(8.5/10)
马龙·白兰度的方法派演技,从男孩到男人的过程,我竟然很神奇的联想到【神枪手之死】中的凯西·阿弗莱克。★★★★
万恶的资本主义政府下的工会是腐朽的、落后的,工人是愚昧的、冷漠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3.5星
白兰度的表演名垂青史,一众配角的表演也是张力十足。刚开始看片才知道是Bernstein做的配乐。黑色电影真是怎么看怎么有味道啊!
白兰度经典的“捡手套”即兴表演非常棒,看出来Eva刚开始被白兰度的表演吓住了。这么结尾有点猎奇啊,怎么像成功版的Breathless。影片对环境的交代不及格,到结尾才大概知道几个地点间的空间关系。卡赞总有浓浓的棚拍感。
剧情设定是黑帮片常见的那一套:黑帮控制码头搬运行业,码头搬运工的工作条件差,权利得不到保障,但生存在、依附于黑帮势力所及的体系之中,不敢反抗黑帮;告密者被黑帮惩罚、被工人视为内奸而唾弃。黑帮操控拳击比赛,利用拳击手打假拳,利用退役后的、教育程度不高的拳击手当跑腿小弟、打手(例如主角)。本片的爱情戏份比重大,小混混主角的醒悟、悔改,除去好友、同事、兄长接二连三被灭口带来冲击、唤醒道德愧疚,神父宣讲的鼓舞之外,被爱情感化占挺大比重,仍是melodrama常见的“爱情让浪子回头”套路。相比现实,很戏剧化、理想化。有些场景不错,神父站在低位演讲,隔着铁丝网的交谈,鸽子之死等。
【B】当年的主旋律电影,尤其是神父的角色,简直高大全伟光正,看得到后世许多励志片的影子。一部片子居然提名了三个奥斯卡男配角!吓尿!
一只鸽子停在天台上,孤单、沉默的望着天空。我也站在天台上,孤单、沉默的望着天空。如果我们早知道自己都是被啄食的猎物,你会拍打翅膀,我也会挥动拳头,不再沉默。
白兰度的眉毛修得太精致了好吗~~违和感简直不能更强。集体觉醒动机不够充分,过于理想化,节奏拖沓,拙见,属于当今一年能出几十部的电影。t100
2011年观影第一片,献给马龙·白兰度!
确认不喜欢伊利亚卡赞,意识形态还敢更浓点么?女主的长相完全不是黄金时代审美的标准,不过我很喜欢;最后李克布那个单手伸指威胁人的动作瞬间穿越到十二怒汉去了@_@......
【重看】舞台化的呈现与调度压缩事件推进,以黑色电影手法拍摄的现实主义作品:虚伪的工会与虚伪的教会对被压迫工人阶级的漠视,由此衍生的集体无意识,再到觉醒与反抗,一气呵成。群像演出及其精彩,白兰度更是出挑。
经典往往删繁就简,镜头语言完全为叙事服务,营造富有戏剧张力的情节氛围。譬如白兰度和兄长车内对话那场戏,主机位和三组不同角度机位分别对准二人,随着对话深入、情绪递进,全景、中景、近景至特写镜头,分配得恰到好处;每个镜头时长没有一丝累赘,剪辑得行云流水;契合台词和表情的画面,交代得清楚明白。白兰度贡献了永载影史的伟大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