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废墟,未曾兑现的自治承诺,但被时间化和结构化的图像空间本身仍具美感:建筑的结构、简单合适的色彩、光线和云朵的变化...种族历史本身具有许多神秘性,电影则将其指出,最后一个镜头也将视线带到现在。政治议题相对明确的一部班宁电影,结构也较明确,“八月”中的朗读似乎再三强调了观众必须被要求像听她的诗歌一样看待小镇遗迹的景观,不可忽略其背景的厚度和故事性。
#FNC#又一次捕捉了风的形状,真好看
班宁作品里比较concrete,比较好看的一部。还是那几样老把戏,火车、高速、房子….还是主要feature一个声音和画面对注意力的争夺,这次还融入了黑/白(视觉上)和种族之间的争夺,把戏玩得也多,让整个片子更加丰满了。有好几次都猜到了下个镜头会看到什么/会听到什么。
在影院看班宁简直体验太好...开放构图带来的沉浸感,还有声音与画面的动态反差。车与火车在这成为历史量尺,衡量这些建筑背后,那些愿景的没落。有很多touchingmoments,当运动的火车微微在窗上反射,当配乐响起在教堂外,当阳光照向建筑,还有最后一镜简直渗人...
可以说是毫无看点,鬼才知道你想说什么啊。@香港艺术中心古天乐电影院#HKIFF
02/16@bijou老头子拍片主要看风水。
你的颜色,我不知道,在黑夜的潮汐中/将会如何掩藏温柔
+
+
4.5/5。He’ssoobviouslypoliticalthistimebutit’snotabadthing,forIeventhinkthatcouldbesomehowaudience-friendly…andhesaidhejustdidoneshoteachmonthstartingfromSeptember,exceptforAugustbecausethat’sindoors,alsobecausehedoesn’twanttowastehistimelol.每次都会惊叹班宁呈现出对事物的观察能让我们获得多少信息,以及这次的音效很喜欢!
#Berlinale2023#CinémaduRéel2023XSBL
8/10废墟中挖掘,凝视。
+
想知道他拍了多久素材
12个在美国“鬼城”Allensworth取景的镜头组成的前卫纪录片电影,在Tiff观影时明显感受到了对观众注意力时长的挑战,比起春夏秋冬12个月记录下的单一无运镜的镜头背后的黑人历史更值得研究。配上NinaSimonBlckbird轻声吟唱,有时空旷寂静是一种更有利的语言。
工整清晰,艾伦斯沃思伫立的建筑物成为维度永恒的坐标,背后贯穿的风声与驶过的车辆成为评价历史的量尺,就像在August班宁给出的,每个固定镜头下都有着话语等待解读.
#73thBerlinaleForum#对(重建后的)旧金山首个非裔社区建筑的一次近距离凝望。
@TIFFLightbox
睡了一半但是后劲很大
会觉得很感动,因为趋向静态的影像不意味着信息是更少的,声音的层次,以及每个五分钟段落里影像细微的变动,以及offscreen的空间里的声音所需要的想象力。在等晚间地铁的时候还在想这部电影,5分钟的段落其实并不慢,也不漫长,已经很久没有盯着树看五分钟了。每个镜头也几乎都漂亮到想要做一套明信片,虽然我仍在疑惑究竟趋于静止的影像和照片的区别,但是我的感受是愉悦的,因为影像在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