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你自己爱上了别人,实际上是你想被爱。”
无力感。喜欢女主角。
在拍摄《关于了我们的爱情》时,两个女演员之间发生了摩擦,由于导演的偏袒,扮演“母亲”的女演员一气之下,甚至两度擅自改编剧本,在拍摄现场相继扇了“女儿”和“丈夫”(恰是导演扮演)的耳光。更有意思的是,皮亚拉都没有喊停,而是将其作为影片的一部分保留了下来,时至今日,两幕都成了公认的经
悲伤无处不在,虚无毁掉女孩。
渴望爱情的姑娘,你没有错,是这个世界太疯狂,道德是罪魁,欲望是祸首。
十年后再看这部电影,感觉理解了。苏珊娜到底算不算淫荡的女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认识到一个家庭可能为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的影响,父母不需要是完美的伴侣和榜样,但互相的不尊重和暴力对孩子绝对是有害无益的。苏珊娜的父母灌输那种恋爱必须结婚的观念,才是把她推向淫乱的动力。夏末慢时光,窝在家里回顾法国老片真是一个享受。
有多暴戾就有多温柔,皮亚拉的破坏力往往就是感染力,忍得了他的疯狂,就能发现他的柔情。
四星半,又一充满孔洞的质地不均之作.皮亚拉词汇表中的连词和副词其实与塔蒂相似,并非"首先-然后""因为-所以",而是"有一天…还有一次…""这方面…那一方面",以勾勒肖像而非推动情节为要——但不意味着以任何方式扰动线性时序:因为只消我们还是自己,今天同明天好像并不会有多少分别.正是这看似不动的持续运动赋予本片胶着的局面,离家又返家,穿衣又脱衣,数不清的事就发生于不可见的,不容追忆的"之间";正如《我们不能白头到老》后半部女主角的消失和重现终结了拉锯战,此片以父亲出走与归来收束循环的爱的教育("勿以爱情为戏"),事物若不复回,人又怎能发现几已将其忘记?"这是我们第一次…""不,第二次."
她無比需要那句比魔法更飄渺的「我還愛你,我比任何人都愛你。」可是確認了以後呢?一切依然是無用的。是的,我已經變了,我知道自己不能讓你幸福,我明白自己就無法幸福...我也確信存在唯一幸福的時刻,當時我只想和你一起死。在那過去之後,我就知道不可能了,那個至高無上的時刻已經過去了。肉慾的愛是暫時性的,連續起來就是永恆的幻覺。跟不同的男人在一起她是真的開心,可是她也會在眼淚般的雨裡獨自記起,他很帥,他們一起乾了很多傻事。不允許「墮落」的人最擅長傳遞痛苦與暴戾,他們哀怨地相信懂得悲傷就不會出格。可是悲傷是無處不在的、痛苦屬於哪怕不會愛的人。不知道是一種悲哀還是安慰:構成你一部分空洞的人,與你最惺惺相惜。不贊成說皮亞拉跟侯麥像。後者角色在無所事事的執著中暗自較量,前者角色在痛苦與暴戾下放棄任何偽裝。
折腾吧
8.7;希望你能愛我到地老到天荒
不出所料,爱情的真相是令人唏嘘的,悲伤无处不在;父女母子姐弟之间的不安份情愫。
Sana小公主‧石器時代
关于爱关于成长
爱是如此难以捉摸
老外打耳光的方式好特别。好像都胳膊特短够不着似的,另外,他们也太喜欢打耳光了。而且从来都是抽冷子。哈哈哈。
好看得我都想写伪影评了哈哈~青春让我们吃了多少苦啊~
皮亚拉一如既往的不会讲故事,同一种调调,但却远不如侯麦...
显然影片完全是由可见行为构成的,也正因如此为影片留下了模棱两可的解读余地——是一个截取的现实(全然无爱的少女的“自毁”悲剧)?或是刻意客观化的糟糕男性想象?摄影机正逐步用外显和内延的暴力显露出潜在的阴暗:镜头在如囹圄的家中自由游弋、带有距离感地置身事外;哪怕在她逃离家庭的时候,镜头仍充满情欲而贪婪地检视着她的肉体,周而复始地回归并旁观新的一轮羞辱与崩溃,更加毛骨悚然地用温情达成与几乎乱伦倾向的父亲/导演/权力的共识。
成长,家庭,爱和欲望,悲哀总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