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导演将其定义为一部乡土电影。在这种类型下,把酷儿议题和个人成长融入进去。台词很少,更多的是采取一种舞台戏剧的方式来拍摄电影。而且直到看到后半段我们才能慢慢通过一些细节发现,原来男主是一位跨性别者,了解到他一些被导演故意省略的背景信息。@歌德学院爱酷电影周
德领事馆看的,放一半我在冰啤酒的加持下灵机一动给这类电影起了个名号:个体户电影。往往被冠以文艺片、独立电影的片子,关注个体精神世界,拍起来讲究一个逮着一个演员使劲薅。找一个有灵气拍他独角戏,拍他吃喝拉撒睡跑步游泳健身开车骑自行车……让一个演员撑起来,撑对了就完事。这部电影也是如此,很多信息省了,搞得我放完讨论一番才知道男主演是trans,我说他怎么蹲着尿尿。镜头语言粗野的不行,焦糊成一片,有些地方是有意为之比如展现幻想世界的人物,有些我看就是乱定焦;位置关系混乱的很,睡在哪全靠猜;依赖特写,脸部特写+乡村生活全景占了九成镜头。当然也有优点,做减法的电影,减到最后呈现出平淡有力的特征,也是“个体户电影”标配了。
四星半。孤獨的鄉村跨兒。重建的身體如不能達到自己的預期,還是要與它和解。在草垛後自慰的情節似乎是一次自我賦能,孤獨也是一種能量。我們一起去柏林吧。然後呢?
#成渝多元文化月#5分,一部实打实的乡土电影,整个故事也确实很平淡,不过有一些小细节倒是值得思考。在跨性别与同性恋的双重身份下,男主之所以孤独并非因为乡村的社会环境,而是因为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自我认同感,也因为没有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人。
@歌德学院
有一个很生猛的开场,然后就开始急转直下。
越是在拘谨严肃的德国风格下展现破碎无序的生活状态越是有一种反差的魅力,但过多的不可言喻的行为让片中人物的情绪十分克制甚至压抑,实在是让观众捉摸不透;男主对柏林的渴望可能也不是简简单单的“重建生活”那么简单吧……
谢谢德领馆🏳️🌈主角是一位跨性别人士,平胸手术的微小疤痕、激素注射、如厕方式巧妙地暗示着他的过往,而他与大多数人面临的困境却是相似的:选择家人与爱人的羁绊,还是更包容和更绚烂的远方。他反复权衡多次幻想。可「重建」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你拥有足够强大的信念,容不得一丝动摇与怯懦;它需要你放弃所拥有的一切,彻底归零从头开始;它需要你破釜沉舟,不破楼兰终不还。电影未释明去留。在影后交流会上,一位观众说,主角可能会走,也可能留下来,未来之于他都很明朗。而我觉得灵魂对自由的渴望是不可控制的,有些事情只要动念过一次,就会再动念一万次。离开是早晚的事。人生本就是一个击碎再重塑的过程,没什么的。无论是跨越性别,还是跨越国界,去无尽地探索,去蓬勃地活,什么都不要错过,什么都不要怕。
错过开头十分钟,其实一直并不太清楚它要说什么。映后交流仿佛明白了一些,是夹带了跨性别人群处境的乡土风情影片。这中间都是模糊的表意。
感谢德国、荷兰领事馆。我们都怀着对新事物的渴望和旧事物的怀念前行,新的不一定适合,旧的总要割舍,或许和对的人不期而遇就是最好的奖励。
想起了《夏日风暴》
发行方是德国最大LGBTQ电影发行5.17影展
看得有点困,清淡至极却又要素过多,用自然音响和几乎无台词的模式来讲一个平平无奇的故事:自我认同的一次次询唤。其间夹杂着更多丰富的、意味多样的巧思供观众恍然大悟。镜语系统可圈可点,留白也很多,作为观众可以充分想象;也没有固定结局,只是真实地呈现着一切,你从中读到什么,就都属于你。
开头像gv感觉是很私人的作品
@德国驻成都总领事「成渝国际多元月」2022.5.17国际不再恐同日看完之后从自身出发还以为是刻画的是简单的田园男同的生活,影后讨论时才注意到不仅是如此。男主是一位跨性别者(用玩具性交,胸部的伤痕,蹲下上厕所等),ta在一个本就包容的小镇里尝试着包容自己。虽然这里的家庭,社会都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环境,但让我疑问的是,这样环境里所生成的性格居然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尝试接纳自己。结尾看似是一个模糊的结局,但有位观众道出:去柏林和留在这里似乎都很明朗。的确,这种看似两难的抉择何尝不是双赢。而这种能创造出这种局面的环境才是我们奋斗的方向。同时,有个令人颠覆认知的分享“东德比西德更开放”。散后,我似乎没有之前参加爱酷电影周那样的局促感了,但总感觉还是有点放不开,似乎,我自己的认知同样还尚未成熟。
荷兰领事馆
极少台词,信息和线索很隐晦,无序的美,遗憾的是没有值得回味的东西。
Yourloveislikemine,andminelikeyours.Canweturnthewholeworlddown?
性少数群体的自我身份认同与寻找去柏林吧?然后呢最喜欢男主和祖母一起奔向水里的画面
性少数的乡土电影。感觉有一种田园生活特有的孤独和撕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