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国喜剧风格的一次尝试,细节处理不错,但并不好笑。
其实挺好,不过还不是Tati的杰作...
塔蒂处女长片,《邮差学校》的扩充版,但还不如不扩充,比较无聊,内容还支撑不起一部长片的体量。塔蒂对邮差这个形象有某种执念,《小心左边》里也有邮差角色,于洛叔叔形象成功后的《夜校》里仍然有邮差角色,可谓不忘初心。
餐馆主提前挪花防旗杆落,斗鸡眼锤子总歪左,小孩互相抱着往邮筒投信,美国的直升机先进送信,自行车打电话,切肉把鞋子包裹切了
早期的塔蒂还没有那种装置艺术的冰冷精美和动作僵硬仿佛机器的人物,只有对市井生活充满热情的观察和纯粹的欢乐。
塔蒂喜剧的幽默总是不求捧腹止于莞尔,且总在细微处闪现,稍不留意便极容易错过。本片前半段像是一直在为后面做铺垫,到后半段方始发力,“美国风格”的送信段落足以使人开怀。其实,片中邮差送信方式的变化何尝不是塔蒂喜剧手法上的变化,前面采用的是纯正的塔蒂法式幽默,后面采用的好莱坞式的搞笑。
塔蒂能把电影拍出动画片的感觉真是妙人
对眼工人,串房,变形单车,看了段“美国邮差”电影又在马戏团的调教后开始“美国式”的速度送信,甩邮包,急刹车,跟在货车后当个人工作室,骑车超过专业人士,高喊"速度速度",最后坠河;还是和老奶奶一起坐悠闲的马车回城有意思,暖暖的阳光,谐趣的配乐,很多的桥段都被后来的片子模仿致敬。
看塔蒂让人心情好上一整天!<3
《节日》诞生于一个新时代发轫的时间点,默片时代的杂耍和肢体喜剧早已不流行,二战更是以残忍地手段展现了现代技术有多大的摧毁力。塔蒂的长片处女作里便表现出感伤情怀。他的喜剧相较卓别林或基顿而言更依赖于工具,全片的笑点集中在邮递员和他周边日常但已显老派的工具之间的互动上。未来还未来临,他却已经显得不合时宜。所以与其说电影揶揄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化发展,不如说它早已明白这一切不可避免,所以最后一次对这种单纯美好的小幸福进行缅怀。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多么伤感,穿着邮递员制服的小朋友还在一颠一颠地向前跑,镜头却在卡车上离他越来越远。
雅克塔蒂的乡村邮差受刺激之后的效率美国化以及比他后来的那些经典电影说了更多的法国话……那台名副其实的“自行车”上怀疑骑着一个隐形人!
Mostoftalentareoffenced...butTati...heistremendouslovelyone.
塔蒂的长片处女作,穿着小衣服、骑着自行车的瘦高男人很有趣,前后的对比
二战结束后没几年,人们实在太需要这种放松。而且提出了有趣的问题:要不要学习美国那样强调速度和效率呢?
誰敢說戇豆沒抄襲積葵大地?以往就覺得戅豆的肢體語言與于洛先生相像了,但原來更甚者戅豆放大假中踏自行車比比賽選手快的橋段大地在這部處女作中早已用過
邮递员塔蒂是堂吉柯德式的严肃和滑稽,悲哀和喜剧的综合体。区别于卓别林的田园牧歌人道主义关怀。单车表演一段,完全媲美于基顿的《福尔摩斯二世》中那一段无人摩托车驾驶。和《playtime》的结尾一样,塔蒂将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同时对电影放映的情节植入,也是相互呼应。
#重看#《邮差学校》丰富延长版本,一辆自行车作为全片最重要的道具,制造出无数笑点,可见塔蒂天才的想象;声音繁复重叠,远近高低,宛如一出声部齐全的交响乐,空间感十足;牵羊老太如每一幕的报幕者,对全片的“散文诗”结构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对美式文化倾销全球的幽默嘲讽。
塔蒂第一部长片,可惜看的黑白版,看不出法国乡间明丽的色彩和国庆日的红白蓝国旗。巡展会来去几日,外来思潮不断冲击着本土秩序。卖蠢的滑稽戏不算高明,倒是反现代性寓于乐不简单,高喊速度速度,可“如果是好消息,等等又有什么关系”。
人生不需要蛋逼和目标
Letmachinesbemach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