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分钟的电影放到65分钟突然就没了,资料馆一个解释的人都没有,傲慢
联华
残片,结合1936年出版的《联华画报》《迷途的羔羊》特刊号,及1984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电影集(第2卷)》分镜头剧本,算是大致梳理了完整故事。导演在当时使用了少有的切入角度,纷乱时局中自然是风花雪月的影片当道,大众不一定想在影院里又看到愁眉苦脸的社会纪实,剧组又大胆起用了新人演员与大量小演员,其题材与拍摄组织的开创性对影史的发展由此显得这般重要。赤裸描绘社会的残酷、不公与荒诞,又不乏戏剧性的夸张对立处理,很好的抓住了观影者的注意力;把悲情格局掩饰到喜剧手法中,以笑果引导出泪珠,巧妙传递出对社会的讽刺与真挚呼吁——弱者的声音,借助胶片,让大家都耳闻目睹、亲身感悟、产生共鸣,这正是悲喜剧的高境界。2020首届明日青春电影展@万象影城深圳湾万象城旗舰店3号厅
联华电影公司出品的《迷途的羔羊》是蔡楚生导演1936年的电影,也是中国第一部儿童电影。打开这部电影看,显而易见的是左翼派导演对底层劳苦人民特别是孩子的关切。雨中这场戏尤为出色,先后以狗,麻雀来代指小三子的悲惨童年。再往后小三子进豪门一梦,成了那个荒唐年代不可或缺的时代镜像。
一小时残片,是个字幕直接印在画面上的默片,部分场景有叙境音。左翼电影;儿童电影;底层劳苦人民。胶片缺失片段:沈家老仆死掉然后孤儿们被警察逼到楼顶无处可逃。
残片,在老仆人收容孩子们住在一起并“约法三章”表示要带大家“找工做”后就结束全片,结尾缺失。袁庆丰将其归入“新市民电影”序列。以喜剧形式处理沉重的悲剧性主题,具一定观赏性。片中的噱头和闹剧一方面来源于旧市民电影时代生成的传统噱头和闹剧模式(打打闹闹的一些场景,如各色人等疯狂地吃饭、抢东西、偷东西、走路摔倒连滚带爬,以及各式搞笑动作等),特型喜剧演员构建的噱头和闹剧元素(如几个著名的胖子——章志直、殷秀岑、朱云山等),另一方面源自外国尤其是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噱头和闹剧模式(如袁庆丰认为本片主人公小三子的沈姓义父因太太移情别恋而醉醺醺跳水的那场戏与卓别林和他的《城市之光》如出一辙)。两条叙事线:小三子等流浪儿童从农村到城市的流浪经历+沈太太红杏出墙后依然留在墙内的故事,袁庆丰认为副线或是当年的卖点
小时候读的《三毛流浪记》诚不我欺。戴铜盆帽的胖警官突然就在脑海里复苏了|明日青春影展@万象
已有版本画面还是有点模糊,叙事手法很经典好莱坞,对于人物塑造运用了大量对比的手法,通过多线叙述呈现故事,虽然很多都很多描绘太过直白,但2、30年代真的跟得上全世界电影的发展的。
小时候在电影博物馆看了葛佐治的介绍,为他难过了好久,既而对这部他主演的电影留下深刻印象。之前听过主题曲,本以为很悲情,结果今天看了残片才发现原来是苦中有乐—也许是商业考量,一些桥段蛮好笑(比如小三子和那个送饭司务的重聚,沈先生看驭妻术,雨天一茬茬来找小三子老仆人救济的孩子之类),可笑了又想起来,再有意思还是从苦里渗出来的。被富人认养孩子的桥段也颇眼熟。老仆人人好好,能够为了保护小三子不怕被辞退。看到残片结尾在了老仆人带孩子们去做工,稍有慰籍,可也知道那又不是,也不可能是最终结局…@2021-03-0220:23:15
小孩子的表情好夸张!!!!!!那么小就和翠儿抱在一起!!!!!
少一本(开头和结尾都有缺),上海一段,模仿了城市交响曲。无声片和有声片的过渡阶段,技术上不达标,画面空间和角度拍摄流畅。郑君里,殷秀岑表演佳,葛佐治后来正如片中一样,流落街头惨死。早年间的三毛流浪记。
戏与人生的重叠,可怜的葛佐治。月光光歌的旋律多次出现,悲喜交集。亡妻的照片似乎是阮玲玉的老装照。
默片,挺花脑细胞的。亮点是各种台词。好人好,坏人坏。歌颂贫穷欢乐的好人。
影片是在不停地走调,不停地走神,儿童的形态!
情节上参考了《三毛流浪记》,手法上使用默片的喜剧表达,小演员们的表演生动感人,看得人笑中带泪,却又悲从中来。
剧作非常工整,能看到很刻意的设计,好人坏人每个角色各司其职。表现“残破”表现得非常好。拷贝失去了很多桥段,包括天灾人祸如何让孤儿成为孤儿,最后老仆死去孩子们的艰难处境等等。影片开头指明要探讨教育问题,片中两处被学校的驱逐和冷眼与最后老仆的教导形成对比,说明如何教育小孩成为一个自食其力坚强幸福的人。
跟《三毛流浪记》情节还比较相似的轻喜剧,不过看起来并不好笑也没那么有意思,左翼路线表现贫富差距和社会问题,开头农村的生活细节还是听生动的,情节散漫,小演员表演也不够真实自然
流浪的孩子就算被富人收留,贫苦的出身仍旧不被上流社会所容,阶级固化到水火不容。在那个年代,因为贫穷饥饿战乱压迫所致的流浪儿不在少数,人们对流浪儿的偏见也根深蒂固,这使得领养流浪儿,让这些街头孩子有个归宿难上加难。该片深刻描绘了社会问题,可惜仍旧没有给出答案,这是民国电影共有的弊病。
残片,《三毛流浪记》从这借鉴了不少啊
4.1/5左翼时期联华出品的儿童片,有《操行零分》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