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冲突来做切入点解释问题很初级,去年usc,ucla还有nyu都来了巴黎放学生作品,看那些作品就知道差距在哪里,光抱怨无用。一开始那个女生一出来讲话我就想应该是全片最靠谱的人,结果到最后果然是。每个被拍的都表现的很真诚,可是拍别人的时候单有真诚是不够的。
干哪行都不容易,吃点苦没啥坏处。
好伟大的青春
哎。。。
海外党的话题总是容易共鸣,即便与电影梦无关,但这个纪录片本身并不成功,有真实的material没有frame,将症结归于文化隔阂是很表面的处理,只是电影吗?哪个专业哪个行业哪个国家地区不是这样呢?当事人面对文化隔阂的态度不成熟。有时候,连我自己都在想,这个时代的电影梦是不是做得有些太泛滥了…
身在福中不知福
中国人在美国就是这样收到歧视,其实不管在哪里我们这些留学狗都能够多少有点体会。
哦,这才是苦尽甘来。
美国学导演,不容易啊,印象最深的是黄辰.
为我曾经的梦想留一发。
感觉样本选择有比较强的目的性。不过那位女生的谈吐和表现都更踏实更吸引人,能进卢卡斯想衷心祝贺她。刚刚查了下IMDB页面,一直参与了不少好作品的制作。创作者用电影讲故事,作为观看者反过去看故事背后的故事,也是很吸引人的角度。优酷片源。
我觉得很多出国的人都很奇怪,除了那个音效师每个人都在说因为自己是中国人所以怎样怎样辛苦,事实上你回北京北漂不辛苦?老美在LA追梦不辛苦?尤其是那个骂警察的傻逼loser,没人歧视你,是你在歧视你自己。一分给音效师。
现实理想差距
又是旗杆倒,和尚跑,这年头谁都混不好的主题。
一声叹息
在哪都不容易···
人一离开故土,去哪儿都是在漂。人一出生到世上,到哪儿都会遇到苦逼事儿。所以这过程里要遇到的所有苦,都不必归给任何人,更不必要总结原因。(话说突然发现音效师是个很好玩的活儿啊。)
挫折感的表现形式太浅了...电影梦的泛滥和现实的枯燥交织在一起——如果纪录片把这种"平庸感"再白描得深一点,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滋味【影片末尾介绍几位当事人的发展也有些花哨,但还挺适合这片子的氛围
带有导演自我主观情绪太强,总觉得这是导演想让我们看到的,而不是我们真实所能看到的
米国是这样的么?那么偶应该庆幸当初切的系英国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