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语言是勇敢的。非线性的编排并不友好,但有效营造氛围。主动不说话是一种主动地幽灵化,被动的失语(消失/死亡)则直接昭示异界入侵,于是情绪表意来自光线、舞蹈、眼神、椅子摩擦地板的声响。失去声音、失去生活、失去生命,同为扑火的瞬间。实感来自手持的片段和胶片的痕迹,虚感是远远遥望的中景,固定机位的调度太棒了。最后有一些破功。独自在海边的清晨。(看到友邻标福冈,我想起来了原来有几分像张律。
直面终极恐惧的老人,发声器官退化的女人,用身体去触碰并持续徘徊在生死边界的作品。用影像把飞蛾扑火解构成火的诱惑、一个扑火的身体、扑向火的姿势、和触碰到火前的定格,太强。没看过导演以前的作品,但技术上看得出东艺大的痕迹:镜头沉稳,用光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神性
特别慢,出奇的慢,好多走路的戏,没有台词,人物就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行走着。像是一场疗伤之旅,也像是一场寻找自我之旅。舞蹈,火,飞蛾,手,大海,公车等等,像是拍了一部我今年春天写的剧本,同样的情绪里却迸发出我所无法到达的彼岸。导演自己解释了飞蛾扑火:那种散尽家财,孤注一掷去拍电影的人和那份附着在体内的偏执。很喜欢乡村小路上行驶公车所带来的转场戏,时空的交错,两代人的交会。一场一镜下隐约沉淀出禅的意境。
学院派的艺术姿势,但禁不起文本的推敲,怎么看都像有一些经典作品的影子,于是显得既冗长又缺乏灵性。
像在现实和梦的交界线上。爷爷变成飞蛾扑向火焰,妹妹通过舞蹈重获新生。
年初和新认识的朋友一起去看的。其实看得挺费力的
確實很東藝大,把這次影展看到的東藝大短片拉長四五倍大概就是這部的樣子,做作冗長且乏味,文本經不起深思,硬用語言(書信)去彌補劇作缺失的部分就顯得low中之low,很多段落都有熟悉的影子,啥都學點又啥都不像還拍的很難看,最後攢出那麼一部瓦房店版幽冥影像,另外女主實在選得太差,呆板又無靈性。東藝大作品我也看了好幾屆的了,還望貴校好好反思下自己的教學品質,請不要再批量產出猴版黑澤諏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