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冻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日尔曼用新闻纪录般的摄影与即兴琐碎的剪辑完美呈现出斯大林时代的恐惧、迷茫与堕落,室内长镜头戏剧调度感极强,追捕疑犯的部分手持跟拍摄影又是动感十足,加上彩色与黑白风格的穿插,拉布辛工作上的铁血无情与对情感的妥协退让,时代断裂的碎片与细节的拼接
长镜头展现阴郁虚构历史剧,每个镜头的捕捉都足以探听时代的气息。改编自其父的小说,因其对1930年代末斯大林时期的真实描绘而遭禁映两年的命运。戈尔巴乔夫时代它得以上映,在1986年引发公众热议。
虛構歷史劇。PS:在蘇俄影史上,有一對父子導演很喜歡講述歷史——阿裡克謝·格爾曼父子。
8.5/10。①斯大林大清洗时期一个村庄的人们(其中重要的人物之一是当地警长伊万拉布辛)各种艰苦不安的生活。②运用大量手持长镜头增强写实感;摄影与运镜/调度皆是高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对变焦的运用很契合文本上的焦虑感),思路清晰表意有力;运用黑白与彩色的无规律切换渲染混乱的秩序。③作为传统故事片(从表演模式、对戏剧性的倚重等可看出)叙事实在太缓慢(虽然这种缓慢也意外契合压抑的剧情),扣1分。
6。老的编辑小的拍,专拍黑片此组合
室内逼仄空间,旋转长镜看的人头晕,故事推进太过呱噪且缓慢,一种莫名的荒诞与焦虑萦绕左右,无寻出处,女性角色几乎沦为陪衬与符号…
重看。作为阿列克谢日耳曼电影生涯承前启后的作品,看得见前后期众多特色的集大成。手提长镜头初露锋芒的同时,彩色片段的无意识剪辑也用得很有味道,让人想起林赛安德森的《如果》。剧本方面,是一部夹杂着社会隐喻以及情怀叙事的反类型片(可对比彼得威尔《证人》),但超现实的对话元素以及布设的迷幻观察角度也相当有看点。在这方面应该影响了后来的《边缘》。枪战戏对暴力的折中反应是一绝,有力的对苏式战争片中宗教化的暴力进行反驳。再重看。从文学化的角度来说确实和费里尼有相似之处,混乱的全景式描写时代是一大亮点。
想看找我
黑鸦掠城城愈黑,长镜过夜夜愈长
不正经又不够搞
黑白两色鲜明的极性失衡,色调模糊、圆润丰满到溢出,一种染色和调色的复归,镜头的播放由此产生跳跃,并且使得视觉对立面及其替代物产生一种节奏上的变化,复杂程度堪比管弦乐声画对位蒙太奇。动摇了叙事,身份认同和观念的分类不再可信
(急转,浅推,变色)20世纪30年代秘密PC活动的主观性批评,世人的苦难和荒谬(倒不如说成碎片化式的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714
2017.07.18
1.晦暗萧瑟的外景空镜头和室内逼仄空间的长镜头调度直观表现出1935年苏联社会的高压与艰苦;2.把手伸进热水中自虐,用身体的疼痛让自己短暂忘却心痛;3.黑白与彩色的切换,本以为是欢快情绪或是出现公园里那座拱门的时候会切换成彩色,然而时有时无,看不出任何规律,或许就是看导演心情吧。
2022.12.17
人物冷峻的内心和凄冷的环境很相衬,显示了大背景,但似乎也摩擦出了人性的热。
室内场景被镜头压缩在有限的画面内,对导演的调度有考验。把苏联的黑色时期的氛围呈现的很好。影片节奏很慢,看的有些辛苦。6.5
礼包码5lberk8mtw89
玩还是你会玩是在下输了
确实是大师手笔,老阿列克谢的电影好像都是破烂风,黑色幽默很高级,那一段吞枪自杀拍得很好,第一次见人这样拍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