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了后面一半。20年,中国变了,人间变了,世情变了,贺家和贺国平的变化反而不大,他们守着“本分”过日子。郭熙志说贺国平是圣人,是的,他是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圣人。
刚开始那时候,警装还是绿色的,人民币上确实有人民,学习纲领还是“三个代表”,婚礼还算质朴,葬礼还算简单,春晚还有赵本山,就连悼词都有着那个年代特有的质感。可当看到电影院前白底红字的“活跃电影市场”,再想想那时的下岗、洪水、强拆、留守儿童甚至非典,再看看现在,也才二十多年。
为平凡人做传,电视台的背景还是挺明显的,看得出来导演中间放弃了这个项目几年,一些关键时间点没有留下影像记录
导演说,贺身上的像父辈的,如老庄的智慧和善心,是他想记录的。不知道这种共鸣会不会被观众理解。
4小时,20年。最多的场景,就是表现男人在做饭,炒菜。他真的炒了很多菜。他能够引用一些诗词,这是引以为豪的事情。我看到他游泳,毕竟开船的,水性很好。他打牌,打升级,打扑克很认真。看得出来,他是个挺好的人。后来……他死了。
如果局限在渡口几天的往来,成270分钟,那就是时间的压迫感;而挑取一个家庭的部分生活,也不必太走心地记载上20年,就凝结出时间的晶体。这个作品因此更该和人生七年相提并论,都是某种对抗时间的胜利者,并以此呈现出剧变社会下一个稀有的不变个体标本,而靠近成片当下的那几年,不知是疲了几乎放弃这个野心了呢,还是过于将故乡封存在过去,导演明显不去花精力跟进老贺一家了,于是让人纳闷莫非这家子与智能手机时代绝缘,继而等来一个可以潦草收尾的死亡。
渡口贺家的20年变化,说是变化,也无变化。贺国平在家负责家务与妻子在外开出租的非主流模式,只能从些许言语中感受到他的想法,生活还是能抹平人的。人的天赋与后天的付出共同造就了不同的轨迹。生活中的不如意不够达标,转而在口头上却发生了不一样的解答。
跟郭导在一席里以史家角度概括整个渡口甚至铜陵市的变化和对贺个人命运转折的因果概括不同,《贺家》选择以直接电影的形式呈现这种以年为单位的影像记录背后的时间感,完全抛弃了贺国平命运改变的重大转折点的因果解说,我们可能一知半解地看着这个男人做菜,教育孩子,和朋友聊天,以及向镜头袒露情感,但是它的确是‘平民史诗’。
这20年,我们中国真的经历了很多,以前我错以为人生并没有那么难,现在不断的被现实啪啪啪的打脸。
十五年的时光被压缩到4个小时片长中。平凡朴实的视角,默默记录着一个普通家庭的1998-2013年。90年代末21世纪初中国安徽小城的风土人情、生活状态,以高清影像形式呈现,仅此便有不俗的意义。而对人物坚持的记录,也能看到人生悲欢,命运无常。凡人老贺金子般内心的善良淳朴、以及从郁郁不得志到放下的状态,在张口闭口的引经据典中,在小小厨房炉灶天地间,也在颓唐的下一代身上。纪录片所呈现映射的不仅是老贺一家,也不仅是一处渡口,一座小城。而是中国一个世代普通百姓生活缩影的琥珀标本。这便是时间、真实、平凡的力量。结构有些头重脚轻、虎头蛇尾,十分遗憾。导演本人的解说也成为画蛇添足的存在。不禁好奇其中缘由、剪辑思路,及剔除掉的素材内容。四星半
开拍时我还没出生,但多少年过去了,乡音一点不曾改变。第一次看关于自己家乡的纪录片,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风土人情,陌生在于拍摄点是江南,我很少去。身处江北的我,还是内陆,从有记忆开始,就是修桥建路,河道两旁停满了木舟,没人动;灯塔也因年久失修,成了废墟。98年贺家劳动力下岗,08年贺家老人在大雪纷飞间去世,12年老贺安息。到18年拍摄结束,再回望过去二十年生活,我大概是那要小个十岁的贺家孩子。
家庭史
晚上吃饭前无意间看到收藏夹里这个纪录片,就一口气三部曲都看完了。低配《铁西区》,其实王兵当年拍铁西区的时候也很业余,但是胜在素材多,而本片的缺点就是素材少,能明显看出中间有几年导演没有拍,而且每年拍的时候时间也不长。纪录片整体呈现头重脚轻,前面很好看,越到后面越无聊,过于流水线。下岗后的一家人也是不容易,儿子还不听话。两口子去世时年龄都不大,唉,真实的苦难平民百姓。8分。
开头很猛,不下于用刀杀我们。风中的烟,水上的雾,98年精壮的汉子,以及个人、家庭、时代的变迁,有历史文献价值。纪实版《地久天长》。@燕晗高地首映
周围也能看到很多像周家,贺家一样的人,20年的跨度,一点点看过来,普通人的一生太让人有唏嘘感,如果某些时间点没有发生那些事情该多好,就这么普通过下去,不要有那些戏剧性悲剧性的事情
认认真真的活着也是一种成功吧
20年,…看着老贺,陪着老贺,直到他最后离去…
影片长达四小时,非常写实地记录了个小城一个家庭的历史,以及一个人的一生,挺让人伤感的与灰心的。认真想想,其实这就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一生,铜陵这个渡口的情形,才代表了真实的中国:外面似乎变化迅速,而贺家所在的地方永远就是那样,时间好像在这里停止了,那就是一个内卷化的社会。老贺的人生异常的憋屈,一辈子被束缚于破旧家中,永远就在狭小厨房中做饭,也许这也是他早逝的原因。影片拍得很安静,也很写实,也许太过真实了。前面拍得很细致,但后面看来也有些难以坚持了,拍得有些潦草了。这部纪录片应该借鉴了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系列。
看着他这二十年缓缓流过,顷刻间发觉,这是我与他的两段人生在互相对视。
跨度很大,大到足以抵消年代之间的断裂感,素材体量相对十年来说还是太少了,不够详尽,面对熟悉的生活有种难以介入只好默默拍摄的感觉,导致摄影机的存在偶尔会变得很尴尬。不过也算可贵,至少反映了时代的转变,记录了贺国平悲剧性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