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贵族落难记,从小接受左翼新民主主义文艺熏陶的同学们看意大利这一套阶级设定太眼熟咯。尽管主旋律,人家送出满眼的美男美女,你敢不服?!病娇少爷小伯格是喜欢法比奥演的工人阶级老大哥的吧怎么后来就不讲了
某种「故园风雨前」青春与梦被封印一刹的姿态和模样。花园、费拉拉甚至是意大利,都只是某种幻想之地(所以弃掉了所有的现实主义风格),从未舍得离开,但再也无法回去。感觉金熊多少沾了点题材的光。7/10|几位男女主演都太美了,完全经受住各种大特写的考验,这个4K修复值。
爱情,在这些不知忧愁的少年来说才是最重要的,而生命却即将在他们本应最美好的年月殒灭。
【德西卡回顾展】晕了,这群男的长得也太像了,都快演完了才闹清楚谁是谁……(脸盲落泪)人不可能逃离时代。空荡荡的花园里闪回少年们的身影,像极了《西线无战事》最后的回眸
德西卡一拍反战片就不行了,空泛说教,只有回到情感部分还有几场不错的戏。而且拍成这样还得了最佳外语片,所以还是题材的优势。查了一下发现,当年提名的还有《电车狂》,黑泽明估计也挺郁闷,大家都拍得那么扯,为什么给他奖……
死活不能相信这片儿是德·西卡拍的,怎么看都是维斯康蒂的风格啊!尤其是HelmutBerger那种虚弱苍白又略带gay倾向的气质,怎么都是维斯康蒂的东西。当年的柏林电影节评委没绷住,把小熊给了这么平庸的一部电影。搜索了一下,同届竞争的还有帕索里尼、罗伯特布列松、法斯宾德等。
惨烈的青春
相当有力量的结尾:沉溺在自然光的费拉拉城里的费尼兹花园,一张张青春四溢的少年玩伴的挂着笑意的脸。整部电影的色调就是如此,温柔、多情、也很残酷。盗用最近高调表白的汪峰老师的歌词,便是“再见,青春,再见美丽的疼痛;再见,青春,永远的费尼兹花园。”德西卡到底拿了多少个奥外啊!
2016-09-17标签:多米尼克·桑达历史文学作品改编意大利1970s1.从危机隐伏到危机爆发的过程。对族群的时代境遇的回避和不自觉。厄运临头时的默默排队束手就擒。2.非常时期,每个拥抱都很结实,很可能是最后一个。每次照面都深深注目,可能是最后一眼。3.乔吉奥母亲的半身特写。不言语地望着背过
我只记住了HelmutBerger那个长达40秒的销魂特写。原来德西卡您老人家也很爱他?
平淡无感只有部分片段给人一点点印象是因为后世的二战犹太题材出了太多顶级作品的缘故吧发现基本上获得2个顶级电影节嘉奖的电影都不是什么特别棒的东西
以一个家族的遭遇为意大利反犹太的缩影。影片勾勒了意大利反犹太的过程,始于平静,终于高压气氛与大肆搜捕。影片没有直接拍犹太人受难的残酷、惨绝场面,而是着力渲染当时的压抑而悲情的氛围。
意大利时装片,角色苍白,故事平庸,贝格叔的戏份只能叫花瓶
1972第44届OSCARBESTFORIEGNPICTURE,德西卡,二战,爱情。
开头树枝叶子在阳光下氤氲的镜头真美。回忆十年前少男少女时代的场景有一点点像《魂断威尼斯》。然而美好的花园/庄园之下,二战纳粹法西斯的阴影已经乌云密布,最后结束在苦难的开始。片中真是男帅女靓,可惜女主是法国人,出演时才19岁。意大利男人果然英俊美如雕塑的好多!没有了别人的标签,看短评才知道电影改编自乔治·巴萨尼的《芬奇·孔尼蒂花园》。评论不少人说不能适应德西卡晚年这文艺的转型,不过好在我也没有看过什么德西卡,觉得这部虽然很美但内核还是反应现实批驳罪恶。延续去年底的维托里奥·德西卡作品回顾诞辰120周年纪念。昨夜北京降下今冬第二场雪,今天小西天地面落满积雪,带着雄鸡来观影。资料馆1号厅约6成满。罗马电影城4K修复版。内嵌细英字,外拍黄中字。竟无友邻看过。
庄园的围墙拦不住人生的风雨,青春在晨曦的繁花似锦中慢慢地凋零,看过许多这种用暖色和隐忍来突显悲剧命运的作品,坐拥奥外和金熊还是比较难以服众吧
唯美,哀伤的费尼兹花园。爱情的美好与纯真逐一缓慢地被战争人祸肢解,被阶级差距阻挠。摄影,光线运用,镜头运动无一不散发着浪漫气息,但比起导演在新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品却少了立足当下撞击心灵的力度。
4.5,深宮幽怨,以沒有明天的方式享樂、愛慾,會不小心誤以為是維斯康堤拍的,2004.4/7@電影資料館/2019.07.31@SKC
意大利犹太人在二战中的遭遇了解得确实不多,很欣赏这种看似轻描淡写细想想才觉得毛骨悚然的手法。男女主角都太精致美丽了,根本不像意大利犹太人。
非同以往的德·西卡,褪去写实,布景华丽旖旎,结尾伤感浪漫,战争背景倒显得不重要了;少男少女们的美丽往事湮没在战争的硝烟里。宝琳凯尔评论姐弟俩让人联想到《可怕的孩子们》中的姐弟,而米可在片中读的书正是考克多的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