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怎的,大概是色调吧,想起侯麦的《飞行员之妻》或是《女友的男友》,后半段其实又能想起《大树、市长和文化馆》。但整体还是觉得后半段讨论过多,累。
中央公园这么大,发生的事情自然也足够多。有人练台词、有人开演唱会、有人结婚、有人漫无目的地晒太阳读书、还有人非法摆摊、同志聚会,当然还有关于中央公园维修建设的一些听证会等等。喜欢这样懒散地断断续续地看怀斯曼的片子。费劲弄了半天字幕还是搞不定,干脆就直接听原声了,这种日常对话即使不完全听懂也很舒服。
可能是本年度对我来说影响最大的纪录片
nyc的中央公园的人们各做各事:晒太阳、话剧排演、募捐、音乐会、游行等。直接电影(可惜有一些画外配乐),很多捕捉地到位/深入的日常细节,但作为情节主导型电影本片缺乏足够连贯统一的主题表达。
怀斯曼真是把“纪录”贯彻到底,比人类学家像墙上的苍蝇,纪录大于叙事,镜头亦服务于事实,少有抽象与镜头美感。风格保守而强烈,失焦美感与情感。
一百种使用公园的方式和养护。这部更多奇人囧事:边听双门收音机边演习棋谱的黑人叔、自带手语同传的摇滚演出(MidnightOil!)、市长如明星般穿越马拉松人流、恐龙同好会学龙叫。首次看他拍LGBT,一人一幅装饰布纪念艾滋病亡者的集会特感人,88年同志游行要数全球男同SM同盟会方阵最骄傲。
资源没下全,只看了前一半
“怀斯曼可以拍任何他想拍的,不违法,因为他是怀斯曼”
中央公园日记
我现在对记录上野公园兴趣浓厚
TheGreatWiseman
记录和观察本身带来的奇妙真的是完全把解释权交给观众那个因为没有办法义卖大哭的美国大妈“thisisAmerica”“thisisnotRussia”真的挺真实的美国自豪感
依然很喜欢怀斯曼片段截取式地解剖每一个公共空间,镜头下所有漫不经心的场面、对话与正在发生进行,都被怀斯曼作为拆解空间结构与层次的密匙,公园作为一个整体,每块区域像生物组织自我运作与调控又彼此协同,人的交互、场所身份转变、公园管理、植物养护等等。开篇即被公园所承载的生活日常(婚礼现场)打动:“Iadmireyou,respectyou,andloveyou”
那个哭着说“这真的是美国,不是俄罗斯吗”的美国人实在太好笑了,我觉得这可能就是单纯的没按流程拿到义卖许可,并不是什么言论限制政治弹压吧……学恐龙叫也好好笑,为什么不让我听“压力过大的妈妈恐龙”是怎么叫的,全场最好奇……
看看
看几遍都不厌
中间第一次提到筹款的那一场是一道分界线,分别展现自发和自觉两个层面的公园特质。前半部分太散,后半部分聚焦更明确,但有个别段落太冗长了。似乎是风格转换期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尝试,待考证
对世界的观察,对生活的体验,怀斯曼让我发觉自身视角的狭隘,插入讨论与实景自反,而非一昧耽于情感。想去中央公园,也想学着记录身边的公共场所。Stressedmamasaurus处停下转场,恶趣味。
Boring
S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