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继续向前,就像勇敢的男人。”无论外界如何天翻地覆,这个地方永远保持着自己的步伐,正如缓缓流过的镜头忠实记录着沧海桑田,正如生命从未美好亦从未糟糕。
简简单单平平凡凡的地球另一边。
在导演心目中,非洲的背面仍然有个欧洲。但他很智慧地没有调入简单的二元论,他的非洲既不是一个贫穷落后待开化的地方,也不是仅存的田园牧歌的地方。毋宁说他心目中的非洲是个犹豫矛盾无所适从的地方。电影中的人物似乎想讲什么,似乎在等待什么,却什么也没讲出,什么也没等到。
2013.05.07,生活的況味
06.10.24
生命大概就是你有你的快乐新千年,我有我的一方天地悠然自在。
[3.5/5.0](收音機)
6.5/10.第一部希萨柯。半程皆是马里的人文或风光纪实,完成度停留在举一台单反便能拍摄出来的水准,剩下一半才交给叙事部分,比较普通,接近于没有闪光点,区域地理与经济水平其实不构成创作结论的借口,早二十年前便有《土狼之旅》这般影像的存在,且还有塞姆班等人的早先探索,这块区域的人民终归可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而这则只能当成部简单的纪实片观看才能勉强将就。
中盛D5
20150715
原生态
大概对其相关历史不了解,很多时候都不知道作者想说什么,但是整体而言片子色彩非常优美,和他们生活中反复提到的辛苦、艰难和灾害很难呼应
在法国商场里抱着北极熊抱枕礼物孤独乘坐上行扶梯的男主转瞬间回到自己非洲的故乡,极端不同的景观之外却极其相似的生活运动。一部关于非洲偏远乡村的电影却拍出了大都市的生活节奏,通过将所有场景动态化,制造出前中后景不断穿插交替的热闹感。在充满诗意的散文旁白中不断重复着单车骑行、村中心广播站、墙外乘凉听广播的年轻人、广场上的摄影师、裁缝和理发师、邮局打电话的人、露天洗澡的人、田里劳作的人、井边打水的妇女、骑驴和驴车穿行的人、奔跑嬉戏的小孩、牛和羊。挣扎在现代化边缘的非洲小村居民通过唯有的两个现代通信媒介——广播:掌握着每一天巴黎的天气与新闻;电话:与远在他国的亲人朋友通话——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他们与二十一世纪的世界脱节又持续关联的生活。恬静中的萨赫勒绿洲景致回答着作者与艾梅·塞泽尔悲观的发问
马里一部不错的电影,现在也不违和
城里人害怕尘土,因为他们不知道那是大地向天空的延伸。
CinemahistoryAfter1990
千禧的声音从收音机传来,诗意的非洲。
比起blackgirl那种非要用刻板形象突出两个世界的差距的,我还是更喜欢这种轻描淡写的
高级就是风淡云起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又好像什么都不是这样子了。浪漫两人骑单车简短的相遇,留住了剪头发男人的眼。桃源仙境
美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