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孩童眼光见证两次大清洗(苏联30年代、1949年战后的匈牙利)所历之事和心路历程,同步艰辛获得自身成长的契机,基调忧郁沉缓,实属冷门佳作。关于父母的记忆闪回以雾中风景般唯美而遥不可及的方式,仿佛是嵌入肉身与心灵不可治愈的伤口时时作痛,在脑海中砌成对眼前现实的抗拒墙体;她拥有与父母无法替代的共处时光,回忆送母生产、父亲告别的呆滞眼神令人心碎,再次遭遇失去犹如父亲般存在的贾诺什,才让她真正蜕变为独立的人,个体记忆记录着当代史。难得的是,以电影中的电影折射女孩处境(从内参片到政宣片)和心态转变,以新闻片暗示彼时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落脚点并无着力痕迹,处理巧妙。为庆祝斯大林70岁生日,苏联赠予的70路电车,正是布达佩斯第一辆无轨电车。
父亲死在古拉格(只有一处采访是这么写的,但不论怎么说确实遭清洗),母亲死于难产,回忆的蒙太奇多次出现。消失——人们对此习以为常又讳莫如深(我的朋友也消失了!)。背景:1949年匈共领导人拉依克被判死刑,他的葬礼是56年十月事件的导火索。然而这一切都要到苏联解体以后才有说法,被禁是很显然的。一共是三部曲,这一部女主尤里也就是导演本人不上学、一天看三部电影,据说下一部就要去当导演了!拿下84年戛纳评审团大奖,金棕榈是《德州巴黎》,评审团中有维迪·尤索夫和于佩尔,于佩尔80年就和玛塔有合作过(据说于主动要求参演,有因为看到卡里娜之前也演了玛塔的片)。几部片这几年都给修复了,蹲一个。
#11thBJIFF#1984年戛纳评审团大奖。9分。杨索也参与了本片(署名是片头倒二!)。这个“GCD高官叛逆子一代”的故事,内里极为精确地描述了匈牙利乃至整个东欧阵营的SHZY是怎么样偏离自己的目标并走向反面的(甚至还给出了原因),从批判铁托到内耗式的“抓叛徒”,ZZ一点点地收紧,事情一点点地变坏,最精辟的莫过于电影院里放映的电影(一共五次吧)从外国片一点点变成纯属政治宣传的新闻简报和SHZY现实主义电影。影片否定的是GCZY式的“超越血缘关系的大家庭”,要续上的是血缘家庭和1919之前的左翼思想资源的血统,不得不说非常深刻。作为导演自传片,情绪饱满,闪回段落剪辑得非常精彩(也是匈牙利新浪潮的标志手段之一)。
人间三大憾事——苏联诗电影已亡,可口可乐杀精,看电影无字幕
欢迎来到美丽新世界,这里有一个女孩的回忆,和一个国家的历史。这里有死亡,悲伤和冲突,这里也有奇迹,希望,还有寂静迷人的秋日花园。
反映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匈牙利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一部半自传体的影片。十足完美的人物特写,让人无法不喜爱的眼眸。
一个女孩视角下的两次大清洗。女孩一直抗争的是自由和不忘记历史和真相,关于历史和真相她从外公那获得了他的手记,但外公一直害怕强权,那份历史不一定是真相。关于自由,她终于从养母那逃出来了,但其实依然没有自由。#BJIFF2021#
情场失意的女强人本就极可怕,再加上一个政治狂热,就像流氓会武术
BJIFF202116.喜欢这个年轻女孩视角下的特殊时期的残酷故事…每个家庭都是支离破碎,每个人物都在沉浮挣扎..导演又放了很多坚硬又放了很多柔情在主人公上…看的时候无数次的会想到这样的故事线与人物,这样的情绪和时间表达,对于我们的上一辈和祖辈经历的无比类似的情景,也许我们没有福气看到亲历者和后辈带着谦卑之心的创作了吧…很多细节真的很震撼。
#FIFF#女主角真的非常讨人厌,整天逃学去电影院、谈恋爱,姑妈对她那么好,还舍不得打她,她还天天当面说姑妈坏话、和姑妈顶嘴。我是她姑妈早就气死了。由于女主角的角色形象实在设计得过于“熊孩子”,所以整部电影也就无法让我共情,对xx主义的批判也就显得较为无力。
历史意义大于影片本身的质量,拥有真诚质朴的气质。特权阶级住着沙皇贵族的房子,看着“内参片”,孩子能上好学校,还总有聚会生活。在所有特权之中她只享用着看电影的权利,不停追问父母的去向,质疑所有的意识形态,做所有被反对的事,最终摆脱了玛格达。然而无论多叛逆,她爱的人还是一个接一个被带走,找不到原因,没有人愿意提起,在军人的面前除了接受和泪流,再无其他选择。
不要总说祖国母亲,祖国不是你的母亲。
让我想到了最近屡次获奖的《罗马》,这几部电影都是用黑白的影像质感还原了导演们年轻时代或更早的他们父母一代的记忆,尤其是来自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欧和中欧地区,曾经受到苏联文化的强烈的影响。影片中有一些重要的表意元素,比如斯大林和当地领导人的巨幅画像,合唱这种社会主义特有的音乐表现形式,民间采风或正统化的民间文化,以及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对于家庭这种亲情维度传统价值的破坏性影响。当然具体到这部影片,她综合了自传性的因素和纪录片的因素,我们很难区分哪些东西是作者本人的回忆,哪些部分是更加客观的描述性的东西。整体上接近散文式的回忆录。影片通过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反映了当时一个被寄养到姑姑家中的女孩对于自己父母突然“失踪”的好奇和调查。它凸显了一个青春期女孩视角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通人成长过程中所要经历的暴力和分
2022-02-15重看。GCZY时期被安排被束缚被压制,崇尚自由的尤莉行为被判定为“违规、放肆和反动”,只因为自己的姑妈持有特权,尚可免除刑法般的教训。用了姑妈和Janos进行了正反对比。同为革命出身,却进化出两种不同的思想。祖母对尤莉说你离开是正确的。
很好地解释了评论两极分化的原因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所有事情都和政治有关历史不断重复过去就是现在小姑娘的意识和行为上的抵抗是父母留给她最大的礼物
历史记忆是东欧文艺作品的灵魂啊。TamasTothasAndras
9.4;讳莫如深的压迫感
养母对女儿说:不要害怕,电影里的生死都是假的。可历史里的生死,都是真的,他们不会在下一次出场时重生。每个人身处斯大林时代都有失踪或是死亡的亲戚,不断的凝视,不断的离散。意识形态不容许质疑,政权铁血不容许眼泪。
#BJIFF2021#Juli追问大人们在害怕什么,得到的反应却不同,有人逃避,有人大怒,Janos告诉她“我不害怕,只是在耐心等待”
如同处女作《女孩》,影片也有浓厚的自传风格,玛尔塔将自身孤儿的遭遇,对电影的热爱等等均投射在主人公茱莉身上,审视了40中期到50年代初的匈牙利“苏据时期”的历史。这段历史也是匈牙利电影新浪潮之后萦回不去的梦魇,似乎是一道必须去正视的令人晕眩的深谷,又仿若幽灵出没的、腥红而富丽的天幕。一次又一次搬上银幕也是对其本真祛魅的过程。玛尔塔对茱莉的人物刻画自然也显得游刃有余,随着叙境独白的展开,茱莉有关父母的追忆、梦境也浮现在观众眼前,同时我们也见证了她的成长,从情窦初开到叛逆少女再到成熟稳重,睡梦中父母水乳交融的性场面似乎也暗示了茱莉性意识的膨胀。《父亲日记》式的适度而温和的历史资料片的拼贴(如领导人的宣讲)意在与影片半虚构的剧情融于一体;观众看片中角色的视线,片中角色在影院看电影的目光被整合于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