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的时候妈妈也在边上妈妈惊了~我冏了
2017.6.20重看。文字与影像,虚构与真实,作者与对象,喜剧与悲剧。真实变成虚构成了一坨屎,虚构也令现实成了一坨屎。
3.5;虚构与非虚构边界的探讨在两个段落中恰是互为倒影的——“真实”被写进小说,是否就自动变质为虚构?纪录片记录下的现实,是否等同于非虚构?讽刺意味十足。
"Areuapervert?No,I'madocumentaryfilmmaker"."Ilovethem!!No,youdon't"
ThisisfarlessinterestingthantheformerworkofToddSolondz.从某种程度上抛弃了一些喜剧元素,但是这种感觉的片子没了乐子就撑不起来乐啊。。。
气质很独特的一部电影,有很多怪诞的桥段,看完之后对这个导演产生了兴趣。
20110626@home:ihaveathingwithdysfunctionalfamily&personalturmoil.OSTbyBelle&Sebastian.
二十分钟中产大学乖乖女的暗黑体验派写作,一个小时标准犹太家族的讽刺纪录。ToddSolondz故事教程又一则:onceyoustartwritingitallbecomesfiction.黑色残暴超现实
fiction和nonfiction讲述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淡生活中存在虎狼之辈,以惊人之事敲打观众,落处遗留不少余韵。(动作片剧情片惊悚片的惊人,在期待范围里意外,而独立电影里的狂野,往往绕梁不散。
Mandingocliche,wow
具有讽刺意味的片子。部分对话有点意思。
‘Whatdoyouliketodowhenyou’renotworking?’‘Iamalwaysworking.’
黑到不得不笑出声。二十岁白女的真实故事被人认定是虚构,part2的真实纪录片经过多次戏剧化手法处理后娱乐大众却被认为是“真实”。
索伦兹对自己先前作品之剥削性的自嘲,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偶然与想象》。Non-Fiction部分吉亚玛提的造型就是照着他自己的形象来的吧。
第三部托德·索伦兹,两则校园/家庭故事,启示是:生活的戏剧性突如其来、挡也挡不住;过分早熟的儿童、浑浑噩噩的青少年、虚伪疲倦的大人;恶趣味小王子又玩阴暗事件大杂烩;对于问话的人物反应镜头总留有恰到好处的时间间隔,保持清冷尴尬的感觉;Belle&Sebastian的原声音乐好听,保罗·吉亚玛提声音
托德索伦兹一个悲伤内核的冒犯者
VCD2006/4/23
2012-10-09
起初是為Belle&Sebastian的音樂而看,看著兩個故事裡難以言喻的殘忍和淡然。就漸漸令我都沒察覺有什麼音樂。
应了戈达尔说的那句,所有伟大的虚构电影都倾向于纪录片,就像所有伟大的纪实文学都倾向于小说-本片不至于伟大,但索伦兹在互为镜像的虚构和非虚构中找到了十分incisive的观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