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看到爷爷趁自己还有余力,向神明致意告别仪式和传统,免去子孙传承负担时,回想起家里大人从丧葬时就为子孙祭奠便利考虑好简化仪式,在生活方式的转变下是现实的放下和淡淡的怀念。奶奶讲述祈雨和仪式也是相当淡然却感情饱满(女孩的哭反而出戏),而这些老一辈的讲述有多加分,前半段就有多扣分,不是不能运用自己的抽象化、舞台式的心理动作表达,但这些动作的前置导致的是完全无法跟与那国勾连起来,一边是极抽象和私人的姿态,另一边是与那国的歌谣、产业、风俗、节庆(尚且不论节庆带有景观视角),一厢情愿的结合造成的只是两相割裂,反观后半段有了奶奶和爷爷的叙述铺底,乌龟、贝壳、符号才真正有了意义,但不排除观众早在前半段就已经对这样的符号动作失去兴趣。先踏踏实实走进这片土地吧,而不是急切切地展现自己的决心。
5/10。符号过载。
拍的不太行,更多是作为民俗学和人类学的价值所在
3.5带有显著人类学观察视角和少量环境问题研讨的docufiction,需要一些耐心。无论是与那国岛的风土,本地的演员和方言(包括导演自己出演的制服女生)还是影像和声音的质地,都有一种粗糙而原生的美感。
如果拍成单纯的纪录片会更感兴趣。
#JFF+INDEPENDENTCINEMA2023#同吃一个水果,低语的歌谣,各种仪式感的舞蹈,不知名的纹身含义……这是我喜欢的部分。其余的拍得过于随意了。
3.5
与那国的民俗景观与青少年的心象风景。不要忘记历来的传统、不要忘记遭受的苦难。
比起土地文学更像是私人化的散文诗,以至于那些在近年来日式悠哉散步电影里常见的意味不明和民俗极度脱节,让人无法深挖,只能感受。
3.5
与那国语片。影像诗和人类学纪录片的结合,有点想起小田香的红线,用神秘体验介入一个陌生的文明,不过東盛是在拍自己的故乡。尽管有些碎片化(没钱吧大概,但能看出导演传递日常观察的灵动,两个年轻人对视分享一枚熟成果实那一镜,分明能感受到与那国的人际关系和其它社会的不同,俺蛮喜欢。
情感很真挚,但符号意向比较多,没能融入得太好
#JFF+某些段落有哈佛感官民族志实验室纪录片的调子/docu-drama是拍摄故乡的极好体裁
小声的很
默片的回响:我们的记忆来自气味、触觉和声音。
72/100@Dokuso
JFF+
传递
#JFF线上影展意图很明显,展示的手法问题太大。
#JFFOnline儀式歷史記憶。需要耐心的勞作、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