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戏的编排让不了解我的小镇原著的朋友一头雾水,不知道在说啥,导演不停的打断,上来推倒第四堵墙,第一幕重复了3遍以上,这个戏中戏让观众再也没有办法入戏了。后来又加入了太多人物的独白,因为没有故事和行动的支撑,导致一切都那么苍白,所有的情绪都那么无力。导演试图把自己童年的感受嫁接到我的小镇故事之中,但对于生死两个维度的主题却背离了。这样做是否对得起原著呢。还有演员所有人自始至终都在几乎台唇部分演出,作为观众看着太难受了。
如今已是生活在别处。
演员很棒,各种舞台设计前卫大胆,脑洞布灵布灵的,只是剧情太过于稀碎,而且很不幸,沙发软暖气足,好几处吟诵时被催眠了。可以讨论,值得回味。
没看懂,大概是表达对戏剧的热爱吧,刚开始猫咪上场我真的惊呼原来戏剧舞台还能上除了人以外的活物,大开眼界,猫咪好可爱,然后后面鸽子也上场了,俄罗斯这戏剧舞台设计能力蛮强的,特喜欢打破第四堵墙,但是看起来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目前我的水平只能看懂在明面上的戏剧,再拐弯抹角一点我就想睡觉了。
喜欢结婚那段。但总体来说是我欣赏不来的艺术了。
戏中戏嵌套桑顿·怀尔德《我们的小镇》,真的很担心俄国人的精神状态,美国人如此正向的“生活在此处”也能切分成稀碎的癫狂,多少有点不知所云,但又觉得塞进去的各种舞台设计小心思让人觉得想看一眼,再看一眼
在一个跟大华小剧场那么大的舞台上把《我们的小镇》解构,加入苏联戏剧的回忆。如果现场看就好了。
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小镇》对导演的深远影响,用不断的跳进跳出追忆往事,对导演来说一定有非凡的纪念意义。但对原作的切割还是或多或少影响了观众的观看体验。
Everyoneishere原来是Everyghostishere.用死亡度量不朽,用复活重现当刻:“快从第二幕开始吧!”“从第三幕开始吧!”加速过滤那些重复的段落吧!但凡有这样重新讲述故事的机会,一个人会多么急切地让破碎的得到缝补,让错过的得以重来。但原来,人们不会因为后视而变得智慧,原来拨开万钧尘埃、故事重启之时,不会更珍重地凝视对方,而会反复陷入生活的琐碎,全部的努力最后只化作轻轻一声:“妈妈,我找不到我的蓝色发带了”。——原来导演是这样理解契诃夫的。索菲亚和契诃夫在萨哈林岛上对话的那场戏,是标记契诃夫戏剧起点的一处神来之笔。索菲亚的演员太好了,另一场戏她演伊万诺夫娜让自己的骨灰遍撒在自己身上,怎会如此啊。(另在想的一件事是,俄剧特殊的音乐性也许只属于俄语…
12.30@中间影院,加了一天一地鸡毛的班再赶去看这么多层嵌套又打破第四面墙的现代戏剧也许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借尸还魂的契诃夫,伍迪艾伦式的超8岁月,写给戏剧自身的《荣誉庭院》。去重复去存在去铭记,在戏剧中绽出2024.3中间
感觉是借着美国小镇生活的话剧来怀念自己的生活可惜我不太能理解他的表现手法
时间运动内的必然暴力,死亡无法避免,于是幽灵重返,痕迹永存。
对故事其实看完也没太搞明白——但是舞台呈现上的所有小trick都好喜欢!!!好热闹的舞台啊~就冲开篇电热手持铁煎锅/煎蛋的受孕生产戏&椅子碎烂倒地的死亡讣告——就已经完全值了。舞美、服道化,包括演员本身应该玩得都很开心哈哈哈哈(但清洁人员应该非常崩溃哈哈哈)~很多点子都可以学来用用耍耍哈哈哈
3.27曹禺剧场
浪费生命。。。
演员特别好,舞台设计也还行,故事部分细碎生活流,部分稀碎到看不懂。完全不能理解的表达,结尾角色在那里劝(也不是)活人热爱生活,本活人不能理解。(俄国戏总把地上脸上搞一团糟例证之一)
完全没看懂....
是一种对话,我和观众,演出和剧本,现在和童年,自己和大师,死亡和辨认出“意义”的活着的时刻,“那种狂喜”。鼻子贴着舞台,能用头发毛孔眼睛承接光的细致变化。现场应该会更好。
每次看俄戏剧都会被其中丰富的舞台元素惊到,除去猫咪、鸽子,打碎的蛋、传递的饼、闪光的鱼、破碎的玻璃、墓碑一样的人、高大的契诃夫都特别特别生动搞笑,会觉得哇塞到底是什么脑子可以想出来如此形象的譬喻。戏中戏很有创意的改编,但确实嫁接的不够好,契诃夫那段我文学素养不够没看懂!剧作很好解释了一个我看书的时候没有搞明白的问题,即“为什么要生活在此处”。因为只要活着,我们就永远无法抽离出来审视当下,永远无法念及现在、此刻、此时的好,现在只有在回溯的过程中才可以被看清,这种后知的痛苦和永恒并存,人总希冀通过永恒来躲避荒度。另外一个很喜欢的点是骨灰,舞台地面上一直存在的黑色碎屑展示了一种残酷的真相:活着并非生生世世的轮回,而是踏在无数人的尸骨上存在。我们轻蔑地踩着骨头踏着肉,依旧忘记经验和智慧,忘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