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2022,@MUBI.每场戏我都还算看得津津有味。(我竟然看过导演的’LaGomera’,几年前在NYFF.;))
裝無作樣
这么一个片名让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在电影院碰到政治系一位教授,做选举研究之前专长东欧政治和后国产国家转型的,被布加勒斯特五个字忽悠来的吧……
全片17个镜头(大概是DanaBunescu剪的最轻松的片儿了吧哈哈哈),波蓝波宇这次走得有点远……看起来很高冷其实把叙事藏在极其无聊的装逼聊天中(其实想明白了这个故事还是够有趣的)。幽默感其实很足,但真TMD无聊啊……
对话还是挺有趣,但还是在结构上偷懒了,这让人感觉导演只会拍好单场戏。如果如此注重固定镜头内的单场戏的张力,那么台词或人物还可以丰富一些,也不一定走向戏剧。
回應開場:用數位拍攝不會比用膠卷拍攝捕捉到更多的真實,只有更長的無聊...(但這部片似乎是用膠卷拍的...whatever)
光是那幕两人长桌前看似镇静_内里"波澜涌动"的一组~长镜头~感·对白:极具挑逗又兼理性的意味深长*写意情节-就多值一星。对于不同电影`个人化感悟以及鉴赏力很重要!之前简单公寓场景,能拍出张力挺不错。PS(又在尽量保持低调时;仍引起"它们"过分关注~我是该开心O(∩_∩)O重回BH轨道啦,bitches颤抖吧)XD
#BIFF#罗马尼亚导演Corneliu的新片,用几组巧妙的长镜头讲述导演/演员的彩排过程,充满了对电影的思考:如数码时代的电影会如何(一卷胶片只能拍12-13分钟)、又用人和食物的关系喻创作与观众鉴赏力(及其养成)的关系等。
肠胃问题,剧本的琢磨,电影的未来,导演与女演员们的来去情事,“今天是你拍摄最后一天了”……以一种略带幽默的冷静描绘各种新陈代谢般的指涉,毕竟旧去新来。柯内流不愧是气质最独特的罗马尼亚新浪潮导演。
虽然都是大段对话,但是人物塑造的是真好
数字逐渐取代胶片11分钟的上限,但是也带来了不必要的镜头和资源浪费,所以就有了这部仅有16个长镜头组成的电影。中餐厅那段关于用餐方式对食物烹饪所带来的影响,是在折射数字和胶片的拍摄手法对电影的影响,暗含了导演对电影未来的担忧,因为技术使得电影成为了娱乐的工具,服务于大众,电影越来越远离现实生活。影片场景单一、除了某些精妙、逻辑性严密、富含哲学的对白之外,其余内容都让人昏昏欲睡。所有的剧情走向都用对话徐徐展开,除了固定的机位,没有额外的镜头和拍摄方式,也就是说,用拍摄幕后的一些细碎日常来建立起现实和电影的关系,也就是吃饭时讨论的介质,至于为什么反复对偷听的场景演练,反复确认胃炎和胃溃疡的区别,貌似是导演遇到了创作上的瓶颈,其实是他对电影未来的反思。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一点实验带一丝先锋的现实电影。
对话内容挺有趣,但整体下来有点无聊。不牵扯历史社会这种宏大的东西,还是洪尚秀牛逼啊。
11分钟胶片拍摄决定了必将被未来抛弃的电影思维;在法国学会用筷子却并不相信能指(筷子)决定所指(食物);所有潜规则彩排之后再让角色互换出演于“电影现实”;方法派装病装出了胃镜录像和电影的区别:溃疡必须重点突出,而美女抢镜会破坏叙事……罗马尼亚冷幽默,叫人如何不爱她
131121新光
食色关系的倒置产生形而上的空虚论述夜幕和白昼两种张力内窥真实和影像背后一层一层方法派展示法的红移
这一部就深度远不及《1208》,观影体验近似于《开我的车》,以为导演要探讨一些很深入的东西,什么现代社会的人的不安等等,结果全片看下来似乎还是探讨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的非常technical问题,数字摄像取代胶片的结果就是拍摄成本低了所以总有人xjb拍,而且又是我最讨厌的讲filmmaking的电影,东欧电影没有了街景或者宏大的时代背景就感觉变成了西欧电影,其实就是法国电影里非常petty和cliche的东西,其实北欧南欧东欧我都喜欢,千万别整西欧就行;男主问女主知不知道安东尼奥尼,想到了《切肤之爱》里面试问知不知道塔可夫斯基
真不该被怪名字和趣海报吸引
非常轻盈地让复杂的思辨话题分散地进入到有迹可循的日常对话,又能在简单的排演中构建起清楚的层级关系。没想到在一系列精致的餐桌戏后,遥接了一场肠道蠕动的内视镜镜头,厉害。
可否用扭曲的叉子进食?四星半,>>布加勒斯特东
自恋的辩证法,或爱与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