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文艺片导演的最大问题就是不会讲故事,音乐、对白、画面都很好,就是故事讲得不连贯,人物不突出
带有19世纪贵族风土的战争片,如果踏踏实实搞服装玩宏大塑人物的话,是非常有看头的,就像《迷人之星》里那些漂亮死了的脸蛋以及并不被削弱的叙事。可一旦要把诗作直接当做情节呈现,那瓦伊达也免不了只能打造一出模棱两可的风景话剧。于是,通篇密茨凯维奇的诗作不过将抗俄英雄们烘托成莫名其妙的小丑
天才的悲悯与旷达
如戈达尔在《老地方》中所言,一点没错:电影即是传奇。
深厚性隐秘性和遍在性都少了点,剧本不讨巧感觉有点硬,演员有点硬,灵性不够,音乐灯光场景都很好。剧情不太连贯
感谢pniao。这是我第一次看安杰依·瓦依达的作品emmm演员凑合,女主很美,但没有泰梅莉娜小姐姐的飒劲儿。情节更是细碎,有些场景太舞台剧。某些波兰电影总有一种“邻居都欺负我们,我们倒霉啊,冤屈啊”的调调。基拉尔老爷子的配乐超纲发挥,最好对着密茨凯维奇的原作听。
DanielOlbrychski有点像judelaw
不知所云。
春之优美和夏之狂热两个家族就是两种表达这一点上很准可惜背景打光又是一套的就形成了割裂感Daniel的Gerwazy的人物造型总让我联想到计春华老师的血刀老祖2333而且瓦伊达在这么个诗篇改编的历史题材里镜头追踪感好张力十足的对手戏也能快速转换风格最后的Polonaise大气工整结尾呼应开头的摄影动线鹤回巢诗意飘然
波兰老师安利的,据说原著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四大名著……很棒的动态风物志,人美景美配乐美色调美。叙事方面有些欠缺,可能因为家喻户晓所以不求讲得太清楚?复仇与救赎的母题算不上新鲜,难得的是家族恩怨与家国情怀的结合毫不造作。波兰文化对“起义”和“战争”的思考真是什么时候都没停过啊……
《入侵立陶宛PanTadeusz》
剧情
七分吧。
两星,目前看到的瓦伊达最低作,语无伦次的情节叙述与情感表达,尽管改编自波兰浪漫主义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的诗作《塔杜施先生》,原著由十二章诗篇组成,以波兰和立陶宛两大家族与俄国的战争为叙事交结点,骄傲地回顾了波兰战胜沙俄的辉煌历史。但是瓦伊达的立意相较多年前的《灰烬》退步明显,早些年的电影中尚且将拿破仑战争中的波兰军团塑造为被利用的民族主义者,而本片中竟然直接单方面先全部荣誉归于波兰民族的胜利。俄国的士兵腐败堕落,指挥他们的少校平日烂醉如泥又愚蠢猥琐,战斗能力低下只会排队射击,被散兵游勇的波兰人所击败。原著中原本对于俄国人的塑造是多面的,既有贪婪残暴的侵略者,也有支持民族自觉的栗考夫上尉,而全片则将波澜壮阔的历史与民族史诗砍为两个国家之间的种族对抗,世纪之交的瓦伊达思想已经退化成如此!
结尾之前的一段还是非常带感的
4/10。以波兰和立陶宛两大家族与俄国的战争为叙事交结点,骄傲地回顾了波兰战胜沙俄的辉煌历史。在瓦伊达颇具民族主义的镜头下,俄国的士兵腐败堕落,指挥他们的少校平日烂醉如泥又愚蠢猥琐,在镇压波兰人时,对待贵族妇女言语轻佻,毫无作战本领,只会责令成排站列的俄军机械地举枪射击,而对抗少校的波立军队信仰坚定,哪怕作为杀人犯的索普里卡也是一个虔诚的苦行僧,同仇敌忾后人们手握马刀、士气高涨、分散作战,迫使少校投降,最终为拿破仑效力的波兰士兵荣归故里,一场如诗如画的订婚典礼使两大家族重新靠拢,而俄军乌合之众早已没了踪影,尽管头尾部分简短的暗示法波联军的胜利非常短暂,在光线昏暗压抑的巴黎,年事已高的流亡者回忆往昔,但依然难掩波兰民族抗击沙俄的那份豪情。影片中出奇混乱的战争场景和对俄军的负面描写,还是缺乏真实感。
简直囊括了普罗普所总结的所有故事套路,事事交代到最后一刻的古典做派实在有点乏味,缺少知识背景看片也是史诗级看不懂啊😢
最后女主那套造型挺好看的,配乐不错,看不懂,不像ordinary的瓦伊达电影
4.5家族的恩怨情仇,上升到同仇敌忾面对外来入侵,具有强大的史诗气质。每个人物都极为鲜活动人。最后还有宗教救赎的意味,摄影和布光都极具水准。女主美爆了。
這是部拍給波蘭人看的電影。繞口的人名、陌生的故事,看的很費勁。安杰伊.瓦伊达是想把他拍成史詩片,场面宏大,演員陣容強大。我倒是想看到男主和那位風姿綽約的熟女成就一段婚姻,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