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香港藝術中心實驗電影,個人不是十分buy。雖然看完最終了解導演的意思,但冗長的鏡頭表達容易令人昏昏欲睡。還有過於搖晃的鏡頭給人不友好的感覺。在畫面動靜間,平衡不太好。BTW,導演說他不喜歡cartelland,因為帶有政治偏見。
运用了媒介去传递了身心上的感受,同时又保持了距离(核心问题可能还是在于不可知,对自然本身感受和通过媒介之后自然影像的双重不可知)
用牛皮纸包裹着的旅人札记里,有你徒手画下美丽风景,只言片语间夹带着沙粒和植物标本以及从别的旅人手中留作纪念合影。偶尔你也会写下一首诗,不知道是从别人嘴中抄来的,还是面对这片自然有感而发。我是随手捡到这本日记的,你是谁,从哪来?我只闻到了日记里太阳和暴风雨日复一日降临的味道。
几乎近似静态的风景画面+白噪音感的背景音,人的诉说叙述+荧幕黑屏,语言、影像的交替置空,留白。就像片子里边境巡警搜寻着人迹,我也一直在画面里探寻,……
你所看到的是时间散射的现在你所听到的是记忆深处的过往,它无处不在。
"Ensueñoslamarejada,metiradelcorazón"
Thisfilmismeditative——意思是这片很闷。其实前面还好,第三幕黑白静景诗朗诵实在有点挑战耐心。这么一部实验色彩极强而尽量不带政治立场的纪录片,在我图的映后讨论不出意外地变成白左与undocumentedimmigrants圆桌bashingtrump,不太好玩。
人类学影像调查与风景及静物肖像、口述历史和影像及声音实验,组织到一起,提供了对于美墨边境偷渡者和边境自身的一种诗意性的空间研究和观察,是生死一线的生命故事与令人敬畏的自然之美间的一次对话。3.5
绿光忽闪栅栏,火把颤动回溯,滞缓的油彩云天,长列车爬行过渺茫黎明,马粪抖落黄土,蝙蝠扑扇似脉搏,人在黑处私语,胶片跳闪划痕。回归素铅山雨欲来,风沙刮打职员表。噪音与躁动,匍匐与寻觅,对感官诗影像的一场细致探索
虽然是从一个新奇的角度出发客观描述移民,观感差,ppt看起来累,声画分离的意义也不明。看起来是没有很好地实现想法。
82/100
#Hkiff#太刻意造作反而没了美感
画面的必然缺席,代之以地景,有过分浪漫化的倾向。可对照《死灵魂》和《故乡之光》来看。双屏自行完成交流,只是某种线性剪辑的延伸。第一镜最佳。
三星半,比较隐晦的方式表达美墨边境的政治命题,边界生死;素材不多,配以讲故事的声音文字;声音文字本身也是一种记录,他让观众自己根据故事自己在头脑中创作电影,给到接受者更自由的空间,我还蛮喜欢这种形式的;不认为电影需要有类型,当作一个表达的管道就好。
HKIFF17042314:00@hkartscentre
C/#TIDF#三段式诗歌纪录,一段短促一段琐碎一段如庄严祈祷。声画单拎出来都不错,尤其光影闪烁的夜戏惊悚感十足。但两者分离太过导致有些独白段冗余感颇重,也几乎隔绝了情感,更难直观残酷。边境的政治性剥得浅代之以苦吟,有种大佛普拉斯式的悲悯。导演对东方式抒情可能略有了解?
(分屏版)致幻性自然影像,比24帧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拾荒者式体验影像,被“捡到”的纪录,分屏双目,乞寻天良。
影片分了三章,第一章,匆匆掠过那堵臭名昭著的美墨边界的墙,运动模糊+果冻效应。第二章,口述历史,用各种跨越美墨边界“非人”的场所,物体和环境雕刻非法入境如同磨难的时光,以及人在大自然下的脆弱,没有人做agency真好评!第三章,黑白影像,其实我不喜欢这种刻意。。。。。
把如此政治的地域去掉政治,只有生死呢喃。乾涸酷熱的沙漠卻溢滿風雨欲來的濕悶,最後果真一場旱地雷雨。很美的一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