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眼睛和摄像机一样不可相信
短片始于一个固定长镜头,缓慢平稳的推拉和横移全部来自后期剪辑,因此电影的制作本身就构成了在事件还原基础上的二次审视。处乱不惊的旁观者视角和隔街劫匪的慌不择路对比鲜明,而陆续驶过的游行车队更增添了其中的荒诞意味。
作为旁观者的镜头存在感也太强了
“该片真实地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媒体所扮演的角色,影片用单机拍摄并没有剪辑,镜头的推拉就好像是闭路监控电视的摄像头。影片里对话很完美,并且用幽默诠释了人性。”引。
《方形》和《游客》导演早期短片,其实是一个广角固定镜头拍摄,后期数码变焦,呼应了一下角色对手机拍视频画质的吐槽,动态模糊扯出来的拉丝质感体现记录材料的特性;画框里的多个视觉中心很有趣,让人想到塔蒂的《玩乐时间》。
cool
有点没看明白。。。
单镜头,调度很有一手。画框(包含变焦镜头)才是本片奥义。
戈达尔:杨索拿个手电筒,都比这个拍的好~
伪监控录像。笑点很鲁本。瑞典保安叔叔真好人,抓到抢劫犯还问你能不能呼吸
比抖音直播啥的早个几年~~~
技术往往要与立意同向而行才好。这部是典范。
围观的吃瓜群众
鲁本的场面调度能力太强,这么复杂的戏单单用一个镜头就能解决。跟之前的片子相比,在固定镜头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变焦和运镜,无疑拓宽了鲁本接下来的镜头语言和风格。旁观的感觉太强烈,仿佛观众也成为路人的一份子,一同见证马路对面的这场闹剧。抢劫事件发生在室内无法看清,警察与抢劫犯的追逐成为幻影,另一个抢劫犯也逃出了画框之外。“我”将镜头对准路人,路人将镜头对准抢劫犯,摄与被摄的关系被重新解读。
09短片金熊。《儿戏》超高难度一镜调度的练手之作,导演方法可能是先理好大态,然后放手于演员。摄影机微移有一种物性,原来模拟的是监视器的视角。在弗兰马汀诺的《四次》中出现的最牛逼的那个长镜头就是以这种俯视加移动的方式完成的,不同的是在四次中依赖于那只狗对时间的掌控。
未显露的抢劫画面和逃离现场的另一个人;枪击对峙的紧张气氛和游行车辆的欢快歌舞;小伙手里的手机摄像视角与银幕前的观众视角合二为一。
不那么黏稠的clustersofelasticreality,acousticspaceincluded.游行车枪响的时候真的在恐惧
镜头调度真的很好玩,好像是监视器(或者上帝视角)无意中高高在上地旁观了一场抢劫案。冷峻的生活感,还有微妙的荒诞。
金棕榈得主鲁本·奥斯特伦德2009年的短片,摘得柏林金熊,确实很有想法
现在想来《彩排》也不是木有更早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