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曾获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电影剪辑、最佳音乐和最佳原创剧本等多项提名
坑我无知青年的泪啊……影片把乔治桑描绘成脑残怨妇,而肖邦变成无脑青年,任人宰割,也就最后爆发一下,自我来一发……但就影片来说,骗骗不是很了解的人还是OK的,不过和史诗差那么多也就太坑了……话说某夜曲遗作硬生生地变成了肖邦初期寄给出版商的稿子,这他妈太坑我了……
不懂音乐是什么的年纪看的,现在想来只有经历苦难的人才能迸发悲愤的激情和泣血的旋律。乔治桑的美丽让人无法抗拒。
看完这片我觉得李斯特和肖邦才应该是一对嘛!从肖邦初到巴黎到最后死掉,李斯特才是一直在他身边的人啊!这里的乔治桑太讨厌,教授又太自欺欺人,肖邦从有志青年到因为女人沉沦再到最后觉醒……只有李斯特比较正常。真是让人无语的一部传记片啊。。唯有音乐可以拯救如此的无聊了。(31)
这片子就是热爱性别歧视的人拍出来黑乔治桑的。
10——9分。小时候看的时候总在想,给他换个女人试试,也许能活得长些。
不要当成传记片看啊,这个是教师节特供魔改版。肖邦的角色实在无法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就是个惨遭老巫婆密室囚禁的、被高领毛衣勒到中暑的可怜人,戏全被保罗穆尼抢光光。穆尼上岁数后邪气全无,善良正直满腔热血,还有一点可爱的狡黠。。。感觉很适合演比尔博巴金斯哈哈。
故事性完整,缺点是并不是特别符合事实。看完后老师才说。
上译配音版。从青春理想的角度探讨了肖邦短暂的一生,是为了解放事业牺牲小我,还是为了艺术自我保全?电影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艺术要服务大众。可以说是很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部美国经典文艺片。但对于乔治桑惜才的心情我还是理解的,幸而主创没有把角色脸谱化,而最后音乐天才的殒落更有了震撼人心的真实力量了。
中学时候在音乐课上看的
儿时看到沙俄士兵经过的愤怒砸琴,跟离世前的奋力一搏原来是遥相呼应。一世过后李斯特和肖邦这种惺惺相惜才是全片最纯粹。
又是一部特艺彩影片,让那些演奏会显得异常的辉煌。扮演肖邦的演员应该选个更苍白点的吧,不过有了保罗.穆尼扮演的教授必然戏份都会被他抢光换人也不会有大的改变,这个编剧就如此憎恨乔治.桑吗?李斯特与肖邦在降A大调幻想波兰舞曲中的握手很震撼。PS其实也只有那首幻想波兰舞曲才是本片最令人难忘的
肖邦的传记以后在听肖邦的时候也有了更加明了贴切的感受和臆想
乔治桑也未免太INTJ了,女暴君一样的。囧死!!!
同属于天才儿童,少年出名,才华横溢,如果莫扎特是一个艺术疯子,那肖邦就是个艺术懦夫。他有个热情负责的启蒙老师,带着他的全部杰作走入世人的眼光。爱他的女人,带他走出低谷走向成名。但他耳根软,被各种意见所左右,做了很久强势女人的禁脔,他的艺术走向封闭。最后为了精神,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最毒不过妇人心。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到这部片子,那时的我还是懵懵懂懂的高中生...那首圆舞曲竟然成为我的绝响,承载了那么多记忆...不知道有生之年,还能不能弹响它...
《夜曲》的意境深远,轻缓中透出一种悄然而至的沉思,夜阑营造出诗一般的梦境,听来别有一番思量。专门去听夜曲,基调异样的清幽柔美,在他的指下,钢琴以自己独有的声音诗意地吟唱起来,音乐的个性与钢琴的特性如水乳交融一样和谐。男权社会里自我救赎的英勇形象,到底不敌萧邦手握泥土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自己坚持的东西而已。她只是自私了。可每个人都很自私,都想紧紧握住自己热爱的,不想被别人夺走。“为什么要管那些庸俗世人的眼光!我成为我的代价就是不断忍受别人的眼光!
时代变迁,当回过头来看这部老片的时候,看到肖邦和李斯特弹琴的画面,不知不觉感觉到基情四射。
肖邦乔治桑,没有缪塞。这里面有个令人讨厌的,冷血,自我中心,控制欲极强的乔治桑(好莱坞就是这么报复反控一切反对的,更别说黄祸傅满洲了。)可爱的是,应该是这片被各音乐系布置作业了,字幕党都是音乐系学生,每换一曲都抢着报曲名报点八卦,玩的欢脱。最后说,波兰真是越饱经战乱越深沉伟大,巴尔蒂斯,蓝碧迦,居里夫人,康拉德,显克微支,托卡尔丘克,还有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