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拍的纪录片,除了林白那美丽的声音之外,我相信写那些散文式画外音的人对西藏的感情是纯粹的真挚的。
本科纪录片课上看的
跟现在电视散文没啥区别,80年代专题片在今天的意义就是作为靶子供批判用的。
虽然可以理解80年代大抒情的调调,但。。。我只能说,时代变得太快了。
整个片子简直就是朗诵会外加歌曲串烧,十足反应80年代的专题片的特色。
太80年代了,能看完真是佩服自己。
版本太差了。颜色跳过去跳过来的。PS:我看的版本,收录在英皇EE-2583里面,这套碟还包含了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和黄剑的《暴走墨脱》(D9印刷有误,显示导演叮当,更正一下。)。
感觉画面和解说词对不上,解说词激情澎湃,但是画面拍的是哪里都不知道。
==。。。。。。。。。。。。@史诗奇幻小酒馆快来看。。。。。。。
上电视艺术课的时候老师给放的。符合那个年代吧只能说。
“生命的方式只有两种,腐烂或是燃烧。”解说词赞。三十年前的西藏真的很美,很诱惑,但是三十年后的西藏变化很大,不可同日而语。始终对西藏有一种情结,有一种牵挂。
摆拍意识太强了
好逗。。。
虽然解说词写的还可以。但不断重复解说词+音乐的形式真看不下去,审美趣味有点低,像在看春晚主持人报幕嘉宾唱歌表演。不知道今天的西藏风光是否还和那时相同,不过对今天的一些人来说,西藏仍然是一种境界。
那个年代叫做风光艺术片,其实不就是mv加纪录片吗?
我看着看着睡着了...
1988的时间节点。三十多年后看,纯形式主义的摄影和汇编配音的形式简直古朴到了一种可笑的程度,但情感的强烈赋予这种过时以悲壮。西藏一定是一种动作。西藏的诱惑根本,还是在某种形式主义自身不可脱卸状况下自由的诱惑。从来未曾实现过,也不会实现了。
上学的时候老师课上放的。
不想上这个课……
哈达之都,总有一天会去觐见你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