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富含深意的特写、蒙太奇与长镜头,注重挖掘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以此来消解政治话语、时代变迁等宏大叙事,车站当年的辉煌繁荣,与如今的破败庸常之间,构成一种奇特的美学张力,值得回味。
诗人于坚的纪录片,相当不错。在线:https://www.idfa.nl/en/film/3075d8b1-23c6-4678-8c4b-8a9f0c5f9338/jade-green-station
【南京TPM紫麓戏剧空间】似乎前后割裂,历史压过的村庄转入日常琐碎生活,困得不行。
节奏把握尚有改进余地。
感受到了困死……
一边看,一边在屋檐下剥了五斤豆子
诗人与电影。
Inmybeginningismyend.
16年是我第一次和碧色寨正面相对,看了于老师的这个作品第一次以云南人的视角知道了“壁虱”寨的原名。巡道工在2003年的时候是外雇工,而2016年我去调研我看到站长和巡道工已经融为一体从雨过铺向我走来。影片里,碧色寨消解在日光里,但是流淌在活着的人的诉说里。清明的这天,适合唤起一些记忆。
困一部我无法理解的好片错在我~
没有手的时代,没有爱的时代。在之后映后的交流后对于电影才有了更多的想法与感触。但是这个世界真的变得那么可怕吗?
天津智慧山艺术中心放映。看了半小时,有事先走了
好像是在一个书店看的
可以驶向时间的影像,方言也即是诗。
“还是那条狗?”“不是啦,那条狗野的很,早不知道跑那去了。”“公狗母狗?”“公狗”“那是跟野母狗跑了嘛。”“是馓,跟野母狗跑了。”黑暗中俩个人一问一答,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镜头推开,一片黑暗中伴随着轰隆轰隆的火车声越来越近,一点灯光亮起
最近看了几部片子,都有真正意义上“vlog”的感觉,也就是把真实、如临其境的感觉带给从未到过一个地方,过一种生活的观众。这种真实的秘诀是“空间感”,不是在透视上模拟三维空间(如球幕电影),对空间范围的认识需要时间,移步换景。《沙丘2》这么做了,而克里斯马克的《西伯利亚》就没有做到。有机会真想把车开到云南看一看。
于坚老爷子唯一动态的句子
看的时候想,这有点儿像地方志,看完后想,这是诗。看到导演说:“我为这个作品深感自豪,这个片子是我的是个的某种延伸,它可以说是一部长诗。”人们在里面讲述历史,进行日常劳作,砌房子,晒包谷,刨花生,担着东西走来走去,赶集,饮食起居,生病看病,上学,抽水烟,养花,织毛衣,吵架,狗儿撕咬嬉戏,或被逗弄或被栓着。好想在大银幕上再看一遍。贵州、云南和重庆的电影,总带给我很多乡愁。
78/100@IDFA诗人拍出来的关于家乡时间与空间的诗纪录片,火车站本就是这样一个场域,火车载着时间从旧社会进入新时代,什么改变了什么留下了。见证时间的老人们诉说着他们所忆关于严肃历史的过去,当下的居民进行他们日常的劳作,从过去到当下,再到外来的视角。有不少黑屏的段落只是记录人们“无聊”的对话,各种日常的声音:从蝉鸣到狗叫,从火车鸣笛到电台声响,从人的话语到到重复的乐曲,这些声音作为很重要的元素,同艾略特的诗一起陪伴着这些人们。
看得我恍恍惚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