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媽在就有了光
百善孝为先,马俪文导演太懂老人了,这部电影跟《我们俩》一样好、一样真实,看的心里有点乱,回头得看个喜剧缓缓
以前不敢看,后来不敢重看。
太婆去世后的某晚妈妈和外婆一起看这片,外婆看到一半的时候拒绝继续看下去/妈妈告诉我因为她想起了太婆。10年后,我终于看了这部电影,眼泪决堤。有些爱是不必言语的,她担心你为她花太多钱,怕自己给你添麻烦,但又如此依赖你,如同一个孩子。用最柔软的心去陪伴母亲,只要她在,你就永远不会心慌。
马俪文的处女作,整体很好,但在故事衔接和场景转换上还是有点生硬。老太太表演自然不必说,斯琴高娃还是给人感觉用力过猛。我们相互伤害,我们相互折磨,我们相互深爱,我们相互依赖。而影片的结尾似乎预示着又一个轮回的开始。
120105看。这部片断续的看了好几回都没完整。。直到刚刚又看的一遍终于。。整个影片都在缓慢的节奏中酝酿但是真情实感感同身受一般不觉中时间倏忽过去情绪酝酿到最后情感最终泉涌般喷发最终热泪盈眶~~也一直在控制自己的情感要是妈妈没在旁边和我一起观看我可能到最后会嚎啕大哭的。。我不
初看来觉得斯琴高娃过于书面的旁白和用力过度的演技难以接受,但电影背后的情感是不容置疑的。印象最深的镜头:1.片中母亲去世前夜的回光返照,暗示着死亡的灯泡破裂。2.片尾与片头的呼应,一如一个生命的轮回,斯琴高娃最后的突然苍老和青春靓丽女儿的鲜明对比。
哭着看完的,好像有关母亲的话题总是让我无法控制我的情绪,因为我总能联想到我的母亲。斯琴高娃的演技不得不说是绝对的一流,黄老太太也是非常棒,二人像极了真实生活中的母女,就是那样,有争吵,又有浓浓的爱。现在的我,要去吃老妈蒸的包子了,肯定很好吃。
太煽情了,相比还是更喜欢《我们俩》,斯琴高娃演的好是好,就是有点过了。但是很喜欢这部片子,结尾真是太棒了,让片子再升华一个等级。
三星半马俪文的处女作神经质女作家用爱摧残八十岁老母
如果我在外婆去了的时候,看此片还不能让我感同身受的话,注定它是失败的,而马俪文的处女作只成功了一半,至少我的共鸣到老太太剃发后戛然而止了,因为我没看到该有的情节转变,一如既往地平铺直叙,和斯琴高娃的夸张跳脱的行为格格不入,尽管首尾呼应寓意深刻,但整体水准不及之后的《我们俩》
实习好几天了,想起来快七八天没打电话给老妈了。带的那个班不是很乖,心很烦,电话之后,舒服多了。晚上回来给电脑冲了电。看的眼泪哗哗的。应该是马俪文第一部正式的电影。过多的依赖旁白是败笔,也是对原作的尊重。电影里的老太太真的演神了。仅借此片献给老妈。
深深打动我因为平淡真实残酷所以动人一般亲情片不大愿意暴露母女的缺点总是会表现一对完美互相奉献母女之间伟大的令人动容的情感这部片子的细节太真实了一个有着几乎所有老太太缺点的母亲来日无多希望更多的被女儿关注一个家里家外身心俱疲的女儿但是亲情真真切切的存在着感动着延续着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老不在
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唯有女儿才是妈妈的小棉袄;子欲养而亲不待,珍惜父母赐我们世上一遭;老太太很可爱,斯琴大妈表演太真实到位了。
《我們倆》平凡雜事顯真情,本片則有些刻意煽情,旁白過多且累贅,不過馬儷文導演對於女性間情感的捕捉仍拿手。黃素影老太的表演甚精彩,細節中將母親塑造得極為豐滿動人。而斯琴高娃則有些過於形式化,痕跡太重了。影片過程中的多次黑屏不知是剪輯為之還是導演的失敗。
由于父亲的突然病逝,女主角开始关心起母亲来,给母亲动手术的一个故事,洗澡,喝酒,一些抠的细节的争吵,买假发,很真实,但过于煽情
片子实在一般,斯琴高娃讲述的这个故事,讲述她对母亲的一切并没有很好的链接起整个电影。故事交待的似乎不够清楚,斯琴高娃和他的老公到底怎么回事?他老公怎么会那么的恶心,竟然两人还在一起!里面值得反思的倒是,我们每个人都反感过自己的母亲,觉得很不耐烦。但我们都会老。
同是马俪文导演的电影,比起这部《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个人还是更喜欢《我们俩》。——2022.08.12:最近冒出重温本片的想法,本来9日那天想看来着,但临时决定追看起几部名为「轮回/Samsara」的电影……中元节晚上终于观影了。重温的观感好于初看,质朴的影像蛮有真实的生活感,母女之间琐碎矛盾与亲情羁绊交织在一起的不和谐相处还挺现实……最后结尾的编排仿佛要开始下一个“轮回”?!
老人家表演的真好,斯琴高娃倒是显得有些许轻浮,还是更喜欢《我们俩》那种近乎拙朴的生活状态,这个电影从表演到配乐都太戏剧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