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玩巴米扬大佛的男孩 The Boy Who Plays on the Buddhas of Bamiyan(2004)
- 标签:
- 纪录片 / 历史 / 战争
- 类型:
- 电影
- 导演:
- 菲尔·格拉布斯基
- 主演:
- 评分:
- 9
- 剧情:
- 这曾经是一条震惊世界的新闻:2001年3月,塔利班炸毁了著名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然而成百上千居住在附近窑洞里的难民受到了发人深省的忽视。这里过去曾经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外国游客有时还会给他们一些钱。今天这曾经令人赞叹的大佛已经化成铁锈色的废材,而商店和住房已经被毁坏。 窑洞居民中有个 8岁大的小孩米尔,导演用了1年时间跟踪拍摄米尔和他的家人,镜头纪录的是他们困境求生的挣扎。特别是在冬天,他们几乎没有取暖和食物,每一天都难以为继。与他们的困顿相交织的是这个社区的人们对俄国人到来之前的曾经的好日子的怀念,以及对塔利班的暴行的追忆。孩子是他们未来的希望,或许他们会从政府那里得到房子住,但是施工进度如此缓慢,而援助机构几乎从不出现。只有一件让人乐观的事情是塔利班已经被驱逐出去,他们的生命安全暂时不受威胁。然而唯一让我们觉得信服的结论就是:这里的人们已经被抛弃,......

-
- 主演:
- 类型:
- 儿童
- 地区:
- 暂无
- 评分:
- 9
- 简介:
- 质子团的表演培训简直就是给中国影视输送人才。...
- 评论:
- 和娄烨那部 梦的背后一块看的,不论是商业还是独立艺术制作,如风雨云摄影所说的,中国这片土地上因为发展的飞快,需求和很多环境变化也飞快,很多东西我们还没有建立好一些根基和基础认知的标准,就只盯着票房数字和商业价值突飞猛进…喊着电影市场化二三十年 喊着中国商业大片多少年,败烂了多少人对国片的印象和口碑,甚至于所谓中国文化传统美学早就已经被消费滥用,几代人观众的认识早就先入为主地知道当代电影的粗制滥造和洗钱营销的恶心套路,转而轻喜剧或主旋律合家欢,反而谁会去关注在幕后工艺或者一些演员培育,制片方面的资源管理整合,这些建立工业标准,制作工业的流程方面的投入其实收效甚微,但是确是一条必经之路,看这部的幕后很多地相信和认可这份尝试的勇气!毕竟我们的确有广阔的文化空间有待去发掘新的美!#纪录片再多些
- 拍摄、制作都非常匠心专业的史诗大片。电影对华夏古文化的再现,值得每个观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