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两大母题(质疑上帝和原生家庭)的交融,只不过把两个母题藏的更深,用精神病和爱来作母题替身,结局像全胜又像溃败,完全相对的答案
这英文字幕是谷歌机译的吧?OncethrownSatanintheblissfulreignofhell,GodseemstotakehisplaceinthepatronageofEvil.The'twoblessed'arethereforehauntedbyGodinan'endorcism'thatismuchmoreappallingthananypossessionbySatancouldeverhopetobe.
7。嫉妒受伤属女人,克制晦涩一贯风
如果解释,就是她有病,如果不解释,就是他有病,最终,他选择了焦灼。焦灼过后,他接住了检测,继而的合二为一,在自己的世界里去尝试、去见证真理。什么都不做才是最危险的,很多事本质都是癫狂的,无法理解的事也不知什么时候我们自己就做了出来。我们沉迷其中,摘下墨镜,写下爱战胜一切。从这部起,开始拾起伯格曼。
很锐利的一部,伯格曼在倒数中又生猛了一回。被迫害妄想症患者以信仰为咒诅对象、为封闭壁垒,但偏生仍有那种战胜一切的爱,也在那同一频率,血淋淋地护过来。这场战役,打得真是心焦与疼痛。演过那么多歇斯底里的哈里特·安德森,再次诠释得令人赞叹。黑洞,黑伞,黑墨镜,黑眼,黑心,黑信仰。
我的眼里亦有一个黑洞,任墨镜遮掩不了的忌妒、狂躁、暴虐
伯格曼绝对是劝退婚姻的最高者&受原生家庭影响最深的导演,终生演绎的主题在这部电视电影(介质丝毫不减魅力)中不仅未削弱,反而释放出更强劲的变奏音。“被三角形及万丈光芒所环绕的眼睛”隐喻宗教对薇薇卡自幼即始的吞噬感(因此,眼睛的缺陷不仅是她恐惧和自卑的源头,也是确认丈夫是否真心的证据),这种由暗黑土壤培育的疯狂因子蔓延生长,让她产生本体化为女巫的臆想(被警察带走的神态神似献祭),并以近乎癫狂的爱和幻觉捆绑住两人;而逊恩所谓“通过测试”(即爱的证据)才能见到妻子,也正是他终于悖逆了初始相信上帝的誓言,认识到“在如今的世界里,爱已无法存活,因此我们必须死去”——于是他们终于成为“被祝福的那个”。
和《地球最末日》&《词语》共同服用最佳
类似的拍法,换到信仰和爱相关的主题,就真的不想进入了。。。
压抑的气氛,场景几乎都是在室内发生,甚至大多数只是在他们的居所。有爱,有撒旦,但上帝去了哪里?爱和婚姻,意味着你的身体也是我的身体?所以,他刺瞎自己的双眼,同她饮煤气同归于尽。光影也是很棒,但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在局限空间内深深刻划人物内心。
痛楚才能天证自证进而引发自觉和自明颇有睁眼看穿阴阳表里幻梦醒界的意味当然在一次次人物焦灼的关系拉锯里伯格曼用调度和Isaksson的台词配合两位主演最后发展到步入死亡真是看得过瘾酣畅被定命
熟悉的伯格曼
伯格曼太狠,把精神病扭曲者疯魔的自卑、偏执、多疑、失控,有意识拉长,质疑信仰之无力,抨击原生家庭之黑暗,锯着观者的神经。对于这对夫妻来讲,爱是致命的病毒,爱是霸道也是瘫软,妻子黑化、丈夫救赎,一个无限索要折磨对方,一个没有底线地呵护宽容。妻子病态到可耻,丈夫忍让到可恨,自残的高潮后,所谓的“爱”扮演了撒旦。
伯大大这出电视电影,台词跟戏剧冲突都显得力不从心,两位主角依然矍铄,祝老人家长寿
很好,又是宗教和婚姻把人逼疯的故事。最喜欢的应该是Viveka那段自我剖析
前半段是HarrietAndersson的暗黑和癫狂;后半段PerMyrberg完美演绎了爱情的疯狂/盲目/坚忍。1976年三浦友和演不好谷崎润一郎“春琴抄”这一盲目之恋物语最感人一幕,伯格曼拍出来了;而1997年“在小丑面前”则仿佛是另一段暗黑下沉人格的变奏。2016.4.16重看。选我还是世界?你的右眼就是我的右眼。
没找到好的字幕……
最浓烈的压抑死亡的味道,你的右眼就是我的右眼吗?你的爱就能是我的爱吗?自私和不信任最后会演变成毁灭欲,我觉得能相伴她的执拗的不会是Mann。
“被祝福的一对”在他人的嘴里是他们都有病。极端控制、献祭自我,一齐走向死亡,对抗“无爱的世界”的方式,他们称为“爱”。上帝无用,信仰也虚无。空间里叙事极具张力,神经也紧张起来了。
三十年过去了,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哈里特·安德森如今也满脸皱纹浮肿不堪,从说走就走叛逆的《不良少女莫妮卡》,现在也到了赤裸发癫的老年疯魔态,真是太过感慨;这就是伯格曼,一如既往延续中后期的极简,室内戏剧对白叙事,在《沉默》中《呼喊与细雨》,嫉妒生恨绵长苦涩,可以看出来戏剧之所以是戏剧,完全是被无限放大和无限拉长的现实生活,从而表现生命里的无奈和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