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是满天星(指细节),聚是一坨屎(指主线)
太像b站那些港风滤镜的剪辑合集了
唯美艺术,难得的一部香港年代味的片子,不同于那些爆米花港片,几大主演都发挥的很好,是一部需要多刷的电影,很多细节和桥段都有伏笔。
多一星给伟仔,救命,滥用的慢镜头造成的廉价mv感什么都救不了,date都吐槽杜鹃根本就不会演戏永远都一个表情。
没有呼吸感的影像,精美但令人疲惫,每一分每一秒都按着观众的头“看,我的调度多牛逼!”“看,我勾勒的时代多恢弘!”
郭富城梁朝伟杜鹃这样的阵容很难不爱。踏雪寻梅导演的新作。很好看。
郭富城和杜鹃跳舞那一整段,也太像德芙巧克力广告了吧😪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无名的剧情时间线是打乱的,但剪辑很顺畅,而风再起时的时间线是顺序的,剪辑却很混乱。
有很多值得吐槽的地方,比如四不像的类型、混乱的叙事甚至糟糕的人物设定,你永远无法理解为啥枭雄片也可以拍成三角恋。看得出翁子光想用《一代宗师》的方式以几个人物串联起香港几十年的历史,可惜只学到了浪漫的外形,却没能学到墨镜王见众生的魂魄,所以电影的人物总是和背景游离。但导演太懂得利用两位影帝的个人魅力了,伟仔弹琴城城跳舞,这比拍他俩枪战要好看太多,从这一点上他又做的很对。原来四大探长的传奇都是幌子,导演想拍的风从来不是腥风血雨,而是风流梦,他对香港真的爱的深沉。
点映,我应该是大陆最早一批看到这电影的人了,俩小时的片子像两个世纪一样漫长,看的我直敲太阳穴。故事讲的不明不白,两位男主的对抗戏拍的若即若离、云里雾里,让我一头雾水;女主的感情戏更是匪夷所思,当贤内助也就罢了,渣男都出轨吸鸦片了,还不离不弃,何苦自己剥削自己,“电影可以还原历史,但是是拍给现在的人看的,要服务于当今的时代观念。”。有人说电影遇到了严苛的审核,所以导致成片不佳,我确实在里面看到了不少敏感的东西:性爱、国党、吸毒……影片里没有一个好人,而一纸特赦免去了他们所有的罪行,最后幸福终老,演职员名单前也没加几行小字,这种叙事我还是从来没有在影院见过,他标志着一种新的可能性。但有敏感内容便是好嘛?是无奈妥协还是噱头恐怕只有导演知道,反正我没觉得这些情节起到了应有的功用。
如果是想看《無間道》,那不要帶著這樣的預期入場。但如果是想看《美國往事》,會享受這兩個多小時。在快餐時代反轉類型片盛行的當下,翁子光還能耐下心來講述一段香港歷史,實屬難得,這會是華語電影史上留得住的作品。唯美的畫面恰到好處的表演,時代講故事,故事造時代,感謝創作者帶給觀眾一個時光往事中不一樣的香港。一封給香港的情書,情深而意切。導演調教演員的功力了得,不止梁朝偉、郭富城出色,杜鵑更給到驚喜,以及令人忍不住跟著流淚的許冠文。精彩對白引人深思,反復咀嚼文字,才是這部電影有別於其他「炒剩飯」的絕妙之處。電影是風格化的,但卻也是易懂的。有誰會說精緻的家常菜不美味呢?
最大的问题是你感受不到这部电影的主题,好像只是用一种很漂亮的方式,把两位主角的一生平铺直叙地讲了一遍,可是再漂亮也没有灵魂,人物的躯壳里缺乏那个根源的、决定性的东西。追龙的故事拍了这么多遍,翁子光的贡献是什么呢?只是慢镜头和漂亮的调度吗?导演的女性观念从《踏血寻梅》至今似乎也没有任何改变。当他反复拍摄梁朝伟在办公室里独自跳舞的时候,这真是一个男性创作者的自我陶醉,他将无法得到的女人供上神坛,他所谓的爱情不过是一种对于权力的、懦弱的想象。
#HKIFF46终于在电影节上首映,估计离正式上映不远了,但应该都要降低期待值了。翁子光恐怕太喜欢王家卫,这部电影处处可见模仿痕迹,可这么一个双雄故事变调成《春光乍泄》和《花样年华》就不太着调了。故事没好好说就一顿摆姿势摆镜头玩调度,美是美的,但细想就是浪费时间……电影的“戏点”在郭富城,但着墨较少、藏在背后的梁朝伟显然更迷人,而这部由两位影帝+杜鹃参演的电影,本该呈现得比现在好很多。
4星。两个多小时想展现香港历史,剧情真的好赶,还有点子莫名其妙,又想花样年华又想无间道的…但是演员配乐真的很棒!
想讲一百件事儿,一百件都没讲好。其中不乏《春光乍泄》《雨中曲》《花样年华》《美国往事》《罗曼蒂克消亡史》,继音乐裁缝之后,头次见电影裁缝。
拍得挺好以后别拍了。(全程想搞死郭富城,我不李姐,but许冠文yyds!)
不拍枭雄拍时代,不是类型是造梦,格局打开,诗意澎湃。在史实的基础上,发挥浪漫主义想象,试图洞悉历史的幽微。有意淡化吕、蓝的枭雄色彩,集中于他们的发迹与罗曼史。避免了与九〇年代港产枭雄片的雷同,却有王家卫式风格的影调。篇幅虽有143分钟,还是显短,只能是浮光掠影,尤其年代的跳跃是要追剧情的,叙事有断裂感,罗曼史倒可以慢下来稍作停留。镜头很贴演员,表演得到最大检视。有些回忆、幻觉和睹物思人的戏,像各式各样的梦,总会忘记,但那个瞬间会记得。许冠文的英文总结性陈词很精彩,和《抢钱夫妻》那段一气呵成的LastTango异曲同工。
有大製作的幾個通病但是痴咗線⋯我第一次覺得兒女情長這麼好看⋯⋯也是結結實實地嗑到了⋯同人文都不敢這麼寫!偉仔喊咗幾次我就喊咗幾次⋯⋯性別意識是差的但是鏡頭表達是好看的(雖然有幾段真是頂唔L順)在想的是李/杜/曾的角色在本地的女演員群裡就當真沒有合適的人選嗎?我覺得顯然不是的都只是因為「男人戲」功能化了女演員男主的人格有多豐富女主就有多功能化仲有這麼多「常看常新」的對白真的看得心塞和一些「唔好俾我知呢段配樂係邊個唱」的時刻allinall我竟然會想再看(雖然能預見到結果是受不了男性自信的外現)為了氣氛加半星雖然郭富城的毛孔巨大無比(對不起字幕都錯到離譜credits也是
这部电影让我真切感受到,一个导演是怎么调动他自己所能调动的一切审美、记忆乃至是生命能量,掏心掏肺地、十分刻苦地以电影化的技巧去记录和诉说“我城”的历史和故事。这是属于翁子光的“香港往事”,更是一颗弥足珍贵的时光胶囊。
聊娄烨时聊过其叙事中的一组矛盾:时代之硬与情爱之软。《风再起时》也犯了这个毛病。影片借四大探长来讲述香港情结,各类拿来主义式的影像让影迷们怀想起王家卫、杜琪峰、关锦鹏的光影表述。然而,《花样年华》的情爱戏码削弱了风云诡谲时代变迁下的双雄对决,使得警匪扫黑权谋的部分节奏过快,而感情戏铺成得又过于细腻。这让观众在“风再起时”的孤勇与“风归何处”的哀叹中抓不住重点。不过熟悉那段历史背景的观众,估计能很好地把握片中情感与地缘的对应关系:磊乐忘不了日殖期间的小瑜,痛苦地戒鸦片(与英划清界限);南江与他争夺的除了明面上的地盘、势力、金钱外,还有那个来自上海的女人(港陆的精神港湾)。黑警犯罪的皮囊下,依旧是一曲港人的悲哀: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钱都进了鬼佬的腰包,至于上海,依旧是港人无法抵达的耶路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