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绝望,阶级趋于固化,打破阶级有多难,不知道,先从打破自我开始吧。
放在当前的历史环境名字叫出身也许更好
出生已经决定了80%的社会,靠自己改变阶层越来越不可能!
浪费了一个好题材系列,拍的很业余,随便拎一个湖南卫视《变形计》的导演可能都比这个拍得好。不过还是拍出了一些时代的困惑,电影里的三个阶层都充满了无力感,每个人的表情都在诉说着生活的苦难。
改变阶层是很容易的,向下掉的空间还很大。
阶层会提供相应的试错机会,且上层无论如何都会有一个兜底的线在,但茫然是共通的,可能徐佳会多一分焦虑,马百娟再多一分无力。全片最难忘的就是马花了3块2买了新作业本后雀跃的神情,这是人类最宝贵的瞬间,但那眼里的光能持续多久又很大程度是由出身决定,这同时也是最难过的事情。
2014年,马百娟16岁嫁给了表哥。2015年袁晗寒在北京注册了自己的公司。2015年,徐佳仍在当初签的电力公司工作。——2018.6.30大象点映于贵阳。
三星半,2009年低画质、低像素部分素材加分,有些纪录片的触动点在于,会让你觉得人人都是上帝眼中庸庸碌碌毫无出路的糊口动物,当西北的小学少女辍学无所事事地漫步郊野,当武汉懵懂青年大学生穿上不合身的西装去求职,当衣食无忧的北京少女无论身在国内国外都觉得空洞无聊,这种动物感会更强烈,所谓出路就是觅食,无他,吃不饱痛苦,吃太饱空虚;三组人,阶级差距,教育差距,财富差距,可选择的生活不一样,但面对生活的空虚可能都是一样……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家庭背景就已经决定了这个人的命运和一生,现实就是这么绝望。
看得途中想起《人生七年》,一样是记录不同阶层的生活轨迹,《出路》却是更多了些挣扎的血肉。家境贫困的男性尚有家人支持,复读三年考大学;生活在大山里的女孩却只有七年的青春就要被嫁为人妇;家境优越备受宠爱的北京女孩,看似最为幸运,却也面临着人生的迷茫和价值的缺失,同样要面临出路的选择。
千千万万的马百娟们啊
由于资金的局限整体略潦草,但人物选取很典型。除了马百娟面对阶级壁垒的无力,更真切体会到的是徐佳和袁晗涵面对遥远未来的迷茫与空虚。转眼间三年之后又是三年,那种走一步是一步,完全看不到未来却不愿去想的感觉自己虽然已经习以为常,但在银幕上以客观视角看到这份真实的空虚还是觉得太可怕了。
我觉得每个人的出路都不一样,马白娟的出路是结婚生子有口饭吃,徐佳的出路是有个好工作结婚提高家人的生活质量,袁晗寒的出路是做自己喜欢的东西。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怎么学?
三个人,三种生活轨迹,发展脉络交叉展现的人物状态,发人深省。
影片没有刻意去规避另外两人生活条件上的跨越,马百娟一家从大山搬到了小镇,过上有水有面的日子;徐佳考上了满意的大学,最终也找到了他中意的工作。但随着影片落幕,字幕浮现,会发现三人的阶级落差依然存在,这才是最令人动容的。
出身决定高贵,但是努力可以改变一切。三个阶层依附高考的不同出路,又是正常命运归宿。典型案例看似都在身边又相去甚远。影像不粗栗,小女孩父亲拒拍反应了大多数底层不重视教育只看钱财的苟且本性,唯有自寻出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己才是人生导师没有捷径。导演是基督教徒,骨骼清奇。
想问一下在哪里有资源能看
三个对象挺典型,拍得挺好,看完完全没话可说,想看看已有的短评都说了啥,md差点把刚吃下去的赛百味吐出来。。
甘肃会宁的那个简直就是我童年一个同学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