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红军倾情出演
单看那个数千人真实场景的胸甲骑兵就是前无古人
这才叫大片啊!了解西方宗教与哲学后,看这种战争历史题材能更好理解,他们在战争中也使用谋略,但是并不提倡,他们更加歌颂勇敢,这并不是因为西方人没有《孙子兵法》,而是宗教信仰不同。中国人拍战争片在“军师”帐子里运筹帷幄一场仗就打完了,人家的将领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滑铁卢中英双字幕版本http://v.youku.com/v_playlist/f3299658o1p2.html
8/10。继承了苏联拍摄军事题材的大国胸襟,金碧辉煌的宫廷舞会、人头涌动的炮兵阵地、步兵拼杀方阵的空中俯视,拿破仑受伤后躺在硝烟未烬的战壕,头顶风雨雷鸣的黑夜惨败离开,全都壮阔非常、情意苍凉。生动塑造双方统帅的运筹帷幄,又以普通兵的牺牲与冲出去呼吁和平,侧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讴歌人性。
战争场面还是无以伦比,只是如果纯粹的只是描写战争的话,感觉有点流水账的嫌疑,这一点战争与和平里面平衡的很好。另说一点,片子里的拿破仑又胖又挫还喜怒无常,但就算这样一个形象也让人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拿帝是我的偶像。就我看来拿破仑不是输给威灵顿,他只是必败的逆天而行。
本片和后来中国的《大决战》一样,是苏式计划经济才能拍出的电影:不惜工本,动用上万军人演出战争实景。如今再也不可能重现了。还有一点也非常类似:胜利者的魅力远不如失败者。身材发福、胡渣未剃、喜怒无常、惦记儿子的末路霸者拿破仑的形象胜过绅士威灵顿,而《大决战》中的蒋介石、郑洞国、黄百韬、陈布雷、傅作义给人的印象也深过毛刘周朱林刘邓粟。
时不时冒出来的反战思考太突兀
其实战役之外是两种人设及凝聚背后的两套意识形态对决。威灵顿说波拿巴‘头脑值一万五千人但依然算不上一个绅士’,对后者的看不起不源自对其天才的否认,而是认为其出身‘不配’这样的才能;私下里说底层军士‘不外乎是骗子和乞讨,爱国心全靠杜松子酒驱使’,充满不屑了。波拿巴则从开头退位一幕展现其视军士如己出的一面,凭个人魅力感召普通士兵而复辟,无需等级和身份加持而深受拥戴,如他自述‘是人民给我加冕’。威灵顿拘谨坚毅,有贵族身份带来的高傲自信,反衬波拿巴乖戾大胆,但通过在其他将帅面前贬低对手和自夸谋略的表演来掩盖内心的不安全感。波拿巴之所以是老欧洲的眼中钉肉中刺,原罪是他是一个等级制度下的‘僭越者’,这里牵扯到对权力来源/人的本质/行为规范等一系列问题的、在特定意识形态框架下的判断。以一场决战窥历史进程,聪明
这样耗费人力财力的大场面电影再也不会有幸运的导演会掌控了曾经的国家财力电影。『网盘720p国语版』
从失败开始,以下一场失败结束。拿破仑第一次退位以及如旋风般归来,这段文戏拍得好。而后为了聚焦滑铁卢战役这一场大战,省略跳过了前期战斗过程,花费很多篇幅在战斗前夜的细碎小事,用于建立人物性格,有些拖慢节奏。1815年6月18日,一天定胜负,影片的重头戏都在这里,占据将近一小时。大量双军骑兵冲锋的壮观场面确实精彩,只是感觉比起导演前作《战争与和平》还是显得规模有所缩减。而这场战争的性质很模糊,很难讲哪方是正义、哪方是邪恶,不像那种反侵略卫国战争一般更适合带入情绪。难怪惠灵顿公爵在战后看着尸横遍野的战场时会总结道:“胜利是除失败之外的最大悲剧。”影片中双方主帅都有频繁插入内心旁白,和林奇1984年《沙丘》一样风格,二者联系在于是同一位意大利制片人迪诺·德劳伦蒂斯,估计都受到他的干预影响。
延续了《战争与和平》大场面的风格,这部几乎都是战争戏份,不过调度上最终还是向市场屈服了,拍的相对更加美观,所以没有了《战争与和平》里的那份残酷和本应有的悲壮感,但是上千龙骑兵冲刺的场面还是太震撼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大银幕看一次
4.5/5配乐棒呆了战场拍得非常壮观斯泰格尔演的很棒对普鲁默有些偏见眼神中歹气太重邦达尔丘克是不是有特权啊拍什么都可以向苏联军方借人借东西
滑铁卢之战是战争史上罕有的以此一战来决定整个战役最终胜负的战例。导演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景式的展现了这样一场起到决定性作用、至关重要的战役。可叹英雄迟暮,天纵英才也无回天之力。无比浩大的实拍场景与群演,可称人类电影史上的奇观,想来以后也不会再有了。
滑铁卢战役也算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场战役了,没想到以这个事件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却如此之少,能找到的电影貌似也就这么一部了,甚至还是苏联的导演拍的。当然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拍出过《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巨制,让他拍这部影片自然很合适。奥逊·威尔斯还在片中路易十八,戏份很少。
真正热爱这部电影的恐怕都是军事历史爱好者吧,单从电影来说,节奏和结构都有问题,战役重头戏开始的时候电影已经过去快三分之二,冗长的文戏和表演让观众筋疲力尽。如果是西方导演拍的话估计会在开头把拿破仑击破布吕歇尔的战争戏拍出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然后再展开。苏联导演学院风格太重,西方观众不买账,所以本片票房惨败。
以前以为魔戒里面的白城之战最震撼,直到看到了邦达尔丘克的电影……CG特效虽然亮眼但和真正的史诗战争场面差得太多呀!抽空一定要把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看完
军事、历史爱好者福音,对其他观看人群可能不太友好(另,作为配音爱好者提醒一下同好,目前已知的国语版应该是广东草台班底,非常糊弄,非常不推荐)。就英雄史观而言,格鲁希的选择对于成败确实影响不小,茨威格拿他做文章倒也合乎情理,但从唯物史观来看,那个时期拿破仑其实已经死了,只是他自己还没意识到。
将近一个小时的超长战争场面,气势恢宏,雄伟壮丽,那几个壮观异常的俯视镜头恐怕在电影史上也排得上号。拿破仑的形象也刻画得立体,阵前看儿子照片的柔情和呼喊着「我就是法兰西!法兰西就是我!」的霸气都生动,大大冲淡了全程英语的违和感。
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居然是奥逊威尔斯饰演,看时没发现。眼熟的威灵顿公爵,原来是《音乐之声》的男主。来自科西嘉的胖小子拿破仑啊,你牛,你为何非要回去呢。最触动我的是一个英国士兵绝望的呐喊:“我们素未谋面,我们为何要自相残杀?!”欧洲那边打来打去,仅为了个人的荣誉么?不,自然是王朝的统治失了民心,不得不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