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首尾的两本胶片,现存版本仅73分钟,修复效果不错,画面很干净,无配乐。看到目前,是小津战前作品中最无聊的一部。
佐藤忠男说这片反映的是日本人天性中的“娇”,傲娇吧……首尾各缺一本,叙事成问题。作为默片来说,不及《东京合唱》那么娴熟流畅,老段子讲得太老,视听语言上也无甚创建。三屉馒头是也~
小津的父女情看得多了,母子情还是第一次看到。缺了第一本和最后一本的残片,也就只能浮光掠影的看了看,留个脚印。话说左思右想才想起来笠智众原来演的是开头几秒钟戏份的老师,话说他年轻时还真是蛮帅的。
父亲突然病逝,留下一母二子,贞夫乃前妻所生,为了一碗水端平,让非亲生的儿子胜似亲生,母亲总偏向于贞夫,气也只对幸作撒,如此区别让贞夫感到别扭,于是负气离家,这次的小津打人发生在弟弟打哥哥,兄弟二人以不同的方式爱母亲。
7。题目真好,我们要爱母亲。不过这种故事在各种肥皂剧里看过N次了。有些细节还是不错的。
少量低角度镜头及开场后不久的一次推轨镜头倒是让人有些惊讶,算是早期对镜头多维度使用的扩展啊。主题是日本乃至东亚地区对女性隐忍坚守品质的肯定,现在看来还是有些保守。
有个后移镜头。在叔叔劝贞夫一场戏时的人物站位与构图,男性话语世界与女性在不同场合的作用。男性形象的学习与构建(父亲的缺位与烟斗)。这部电影也许太过特殊了,几乎由人生重要时刻或重大(即戏剧化的)事件构成,但那些琐碎无谓的日常完全只为了陪衬人生的重大事件,头尾的残缺使得这种简略更甚。饭田蝶子这角色在第一次出场即有一个对男主的心理上的作用。虽然细节好、构图好、剧本好,但比起后来的《独生子》和《父亲在世时》,我觉得这部算是仍在风格转型阶段的探索。以及,之前在短评看到小津早期默片无配乐,都是战后配的。
小津安二郎的这部默片缺去头尾两本,只能补以字幕交代。《心血来潮》中出现的单亲家庭,在这部片中更显局促。依旧是小津典型的家庭剧,原来影片中,三母子经历了三度搬迁,房子愈搬愈狭小,父亲在生时与儿子嬉戏的镜头亦缺去了,不然家庭由盛转衰的幻灭感觉来得更强烈。
钟摆、帽子、灯罩、船桨。海报、明星,十字架有点意外。吉川满子喉咙也演戏了,不过饭田蝶子一个眼神就足够了。笠智众演服部...╭(╯^╰)╮
一九三四,黑白默片,母子三人,相爱团聚。看的是75分钟残卷,不晓得是不是影史最早的单亲母亲形象,但应是我看过最早的电影里的单亲母亲。
缺失开头末尾两本的胶片,现仅存73分钟片长。苦情戏,单身母亲抚养亲儿和继子,难以一碗水端平,愈想更偏袒继子愈难办。
“三屉馒头”(sentimental)的孤母故事。像浮草物语一样注重两个人动作的平行性,像两个人一起钓鱼一样,两个人一起抽烟斗。辛苦的妈妈,含辛茹苦,孩子瞬间般长大。唉,没有不懂事的妈妈,只有不懂事的孩子。安二郎的一个基本主题是:亲子两代之间是没有办法互相理解的。
故事老套,演员表演出色,但做作。
残本,妈妈哭的时候鼻子红的。
小津是真·国民性导演,写日本人个性里的东西,尤其是母亲和两个儿子的历次对话,含义蕴藉。虽然故事本身相当乏味,但是看起来仍然是很有意思。三星半。
结局用字幕交待好囧,原来不是足本。之前看小津的默片都有后期的配乐,这部是一点声儿都没有啊,再加上故事没那么好看,昨天就看睡着了。==
喜欢电影的名字一部看起来一点都不旧的默片
丈夫死后,家道中落,妈妈在困境中把儿子拉扯大,这是不是小津个人的经历啊?!他好像体内注入了浓浓的爱妈妈的因素。
配乐十分诡异,看了十分钟还是选择了slienttrack;只有残篇,确实开头和末尾,但是无影响,大体内容已经完整展现了;如果我们能把脑子里面想说的话,完美的说出来达到极有效的沟通那该多好呀,但是这不仅要求说话的人自己平时善于思考,还要有宣之于口的习惯,基本上的人都不行,大多什么都说不出来,或只能说很少的东西,其余的都转化为冲动的怒气或忧伤的沉默了。
我完全看不出来里面哪个是笠智众,太年轻了。早期的片构图就这么好。非常喜欢他们全家人紧张的时候会无意识捏衣服这个动作。据说开头和结尾的胶片遗失了,所以只有文字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