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05.12
可以和京派的同类题材《大撒把》(1992)结合着看。这类影片另一个贡献意义就是把那个年代的特定城市风貌,社会人文风情,一一留存在影像里。
很真实,那年很敢拍
待重看。
胡雪杨导演的作品,90年代上海改革开放小资时髦,这城市还没有那么多人的时候,以前的大世界,上海音乐厅的建筑还真的挺怀旧的呢。孙春真的是超帅,肖金双的大眼睛长腿气质真的很有女人味。这部题材挺新颖的,出国热,家属成留守互取温暖
看出了安东尼奥尼的赶脚一刚。。
少女心曾经为孙淳荡漾一下
原谅我的浅薄无知,悉以为这部戏的剪辑着实糟糕,而且整部戏的风格有一种不符合时代的上世纪文青理想感,感情戏甚至有些矫情造作的无厘头。浪费了女主们都异常美丽!
孙淳,修晶双!!!!
80年代末期中国兴起了出国热,说是留学,本质上是为了更好的收益。当年还是日本泡沫经济年代,随便一个地方都在招人,时薪千円(至今也是这个价上下),当年的汇率3.几,打一个月20几万日元轻轻松松,等于国内全年收入了,所以去的人千方百计想留下。和留守儿童不同的是,留守夫妻是脆弱敏感,且可以被他人填充的。现在的人对于夫妻忠诚度概念大幅度下滑,内疚感自然没有,更在乎的是自我感受与得失。外地打工两地分居的,异地临时夫妻可以说司空见惯,回乡返家只问今年的收成,其他的心照不宣。电影里充满了纠结,正是因为他们内心仍是传统的那一代中国人。
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男性、女性对留守生活有着不同态度,在其背后是90年代的中国和彼时的“东西方”世界。
出国热背后的夫妻分离然后慢慢分崩离析慢慢各自遇到其他人
蛮好,地道。还原90年代的上海景象,时代气质,留守的女人和男人,欲望和道德的双重困境。反复选用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单一生硬,指向性过浓,和整体氛围格格不入。修晶双,大青衣的气质瞩目,柔媚优雅,那一头齐腰长发温柔似水;剪短三千烦恼丝后,气质陡然变得干练硬气。孙淳,漂亮面孔的男人果然靠不住,没肩膀没担当。
“简单的生活一下嘛,反正对方也无所谓”,虽然是调侃,但也是实话,在外的人都是没能做到忠诚。再一次《大撒把》。根据话剧改编,真的很想知道话剧什么样,因为在桥上的那段台词真的太有剧场感了,那场大雪也很浪漫。爱情真的来过,但结局仍是“我将坐今天傍晚的飞机飞往洛杉矶。”上个世纪90年代到底拍了多少部出国潮的故事啊,一个人出去站稳脚跟再回来把另一个人带走,可惜电影里都不是好的结果。
怎么着也应该在大撒把之上。
当年看时,觉得胡雪杨是最有才华的导演。
3.5上世纪九十年代魔都的城市气氛全在这部电影里了。和同类题材的《大撒把》比思路完全不同,更加往含混的情感面深入,但这个角度切入就太考验导演水平了。
4.0,【开罗主竞赛】出国热题材的又一个视角,讲述没有出国的另一半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影片体现出一种独特的东西方思潮下碰撞的朦胧写意氛围,时而投入虚幻陶醉的精神世界,时而陷入寂寞忧郁的现实生活,角色的身份构成了这个人际关系网,让主人公处在一种情感的十字路口,徘徊中流露出冲动,感性中流露着理性,最终还是因为传统东方的观念之中,继续维持着残存的爱情碎片。(女主角很有气质,拿下当年影后,孙淳的穿搭在我的审美之中)
还挺先锋的
非常完整细腻的片子,更是上海九十年代初的城市史。一段段结束,一段段开始,审视个人命运与社会生活,时代浪潮的互相作用力,又是从独特的人物关系视角看特定年代的产物,结尾太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