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CC附赠花絮。
其實和《我們這樣拍電影》的概念差不多,但應該花了比較多時間去呈現歷史觀點,可惜楊德昌沒在裏面。
牯岭街B碟纪录片,回顾了台湾新电影运动,了解台湾影史的很好资料,不过里面大多数电影年代感太久远并不是很有兴趣看
以张艾嘉的《光阴的故事》开头,以《不一样的朋友》作结
东西多但没组织好
看着倒是挺有意思的,但电影人都太把自己当回事了。电影没有那么重要,只是一种娱乐方式而已。
看完很长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后,接着看了这部2小时的关于台湾导演的纪录片,眼睛有一点累,但身心愉悦,电影多美好,那个时代的台湾也蛮有趣,最重要是这些人有意思。
贯穿政治与文化,关于台湾新电影,关于几代人的电影回忆。从无到有,青年导演们燃烧着对于电影的热爱,焕发了台湾电影的光彩。岁月流逝后蓦然回首才发现,回忆早已去苦存甘。
一部九十分钟的电影,杨德昌看完后自己能讲两个小时。哈哈
没采到杨德昌确实挺奇怪的~~~??
拍得一般,但是文本组织非常好,观点清晰且非常重视探讨生成机制,除了重要人物之外还讨论了机构(做得实在扎实,堪称论文),媒体,评论界;对台湾新电影的历史分期,衰落原因,走向(李行那段不错,张毅和朱延平两段尤其精彩,非常见电影史水平)。缺杨德昌吴念真朱天文出镜。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CC版影碟中有收錄到,跟早前《光陰的故事》對照,可以看看台灣電影發展的歷史。
啊怎么没有采访到吳念真
台湾新电影二十年人物访谈
相比之下还是这部内容更完备一些
要拍好電影的人,首先都應該是傻傻的人。
虽然只是采访集合,但是看得津津有味。(原来1979断交美国对岸也用的是“后果应完全由美方来承担”这种话术真是听得亲切
几乎云集了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的所有重要导演、演员和影评人。侯孝贤、蔡明亮、李立群、张艾嘉……杜笃之:中影只有一部录音机、两部麦克风,我们借了一个麦克风,所以《悲情城市》是台湾第一次同步录音完成的35毫米剧情片。柯一正:太贴身的素材,你反而觉得没有那么大的兴趣去看。可能隔个10年20年,你再回看这个电影,它其实反映了很多事情,是你当时忽略的、遗忘的东西,它会再回来,那样我们这些电影可以当作纪录片看。-1982年,中影公司拍摄了《光阴的故事》,揭开了台湾新电影的序幕。20年后,中影已经开始大量裁员。真善美戏院也即将被拍卖。走进中影的片库,我们看见每一个胶片盒里,都收藏着他们无悔的热情与理想。看到这一句,眼泪落了下来。好想去看看金马奖那晚,那群电影狂热爱好者们去杨德昌家,在榻榻米一起躺下的情景。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时代的大潮来了,你躲都躲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