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版《三生三世聂华苓》,很动人。看到了痖弦、潘国灵、艾晓明,还有中大天人合一。最唏嘘的一幕是西西穿过楼下熙熙攘攘的大陆旅游团,这些游客并不知道这位老太太正是香港文学的代表。“在香港一位作家出书最快的方式是自己办出版社”感谢这些文人,在香港这个沙漠开出了美丽的花。祝西西身体健康
真的很喜欢西西。不过,为什么没有采访到陆离呢?她们年轻的时候互相写对方的文字,真的是既纯又诚。
榴莲飘飘之后就没怎么关注陈果。此片作为纪录片,几乎以访谈填充全片,讲述了一个香港女作家西西的人生,并发表了对城市,人,病痛,回忆等等的看法,两个小时一点都不觉枯燥,这需要极大的本事。镜头使用有创意且多变。缺点是导演拍了太多素材,没有进行很好取舍,也缺乏清晰的逻辑组织这些素材。
听马世芳聊联考后偶遇西西文字的新奇体验,自己十几岁时撞上西西作品引进大陆、好奇眺望香港文学的记忆呼啸而出。借用王浩威的话,为什么想留在此地?和西西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会觉得香港不止是浮城,而是真的有人童趣、坚韧、异质地活着,一人撑起一座城繁盛的文坛。
西西的好令陳果那些粗糙拼貼式的製作也出現了一點生動的味道,講電影那段別有一番趣味
全片的可看性只靠着西西这个可爱老太撑着了,连镜头都做作地远离受访者,假装保持距离,但访谈的内容编排毫无逻辑可言。真正涉及“我城”主题时闪烁其词,背景镜头夹带私货。
西西在月亮上轉著地球,而陳果只住在香港。
2022.12.18号,西西去世。而我是在读到这条新闻后,才开始了解她并走进她的文字世界。看完这部片子,尤其是在轮船上她与粉色玩偶握手的镜头,有点想哭,这么天真的艺术家,而我逊到是在她离开这个世界后,才开始认识喜欢她的。
#HKIFF#陈果拍的在岛屿写作第二辑之西西。由西西的作品主题切入、转换。从艰难拧毛巾到缝熊,从充满童趣的个性到罹患乳癌后的坚强,各种对比鲜明。很多趣事:如和陆离一同学法文,相约写信给新浪潮导演;周边环境变迁;在上海新闸路小学的往事。董启章、潘国灵、马世芳⋯⋯到莫言皆有出镜。
2017-06-07/满分是给西西的,而非本片……
看的时候感觉这个导演是有巧思的,布偶人物穿行于香港街头,西西的天真、敏锐和可爱也展露无遗。一看导演是陈果,那就难怪了。唯一不适的是莫言的夸赞,“虽然她是一个弱女子,但是……”听得我只想翻白眼,不会夸别夸。
拍西西意在香港,但还是从「城」退回到「我」,最终我与城融为一体。陈果的处理方式有新意也有趣味,和西西本人的经历与调性也很贴合(没想到讲了很多电影趣事)。「回退」是一个重要的意象,某种程度上「香港制造」的精神仍在。莫言的发言在众人之中明显让人感到想要发笑,他所处的位置也是距离香港最远的。
陈果优秀。西西可爱。我城如旧。
西西真是坦诚又率真,所以她写的台词放在电影里会令人发笑。其实她很多时候点出了一些简单的本质。陈果的风格略显杂乱,有时喧宾夺主。
好幾處看哭。比如船上和玩偶的擁抱,街頭的地球路人丙,香島共唱校歌,西西說自己剛到小島時經受的衝擊,在這個小島已逝、自由淪陷的時刻更讓人悲傷。ps:平時對莫言無感,他在這裡面可真不搭。
除了莫言以外,所有受访者的话都很打动人
青春不是在这里就是别处啦
这个系列看下来,整体觉得作家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的确很难以影像呈现,常规的访谈形式容易流于单调且止步于外界边缘,若正主出镜太多似又有摆拍、演绎的嫌疑(且不少传主拒绝过多被拍摄);不过陈果执导本片还是很出乎意料,一反生猛之气,以贴合西西气质的调性去捋作品大致脉络和文风(吐槽自己不适合写剧本,还写信给戈达尔,最终发现自己还是最适合写小说),三地职业各异者众声汇聚(一人读一句的剪辑颇让人感动),微型场景的定格拍摄和人偶设计不仅为应和众人评价之“童心、游戏心”,也与西西偏好的图文结合、手工制作相关。很同意痖弦“文类界限的模糊化”和马世芳“语言依然具有新鲜性”的评价,将“我”置身于“我城”,一个个体的点缀,一个群体的凸显,西西的写作融进了生命的率真和热情,这座城在结尾旋转的硬币里呈现无数面的多彩。
自從一個聰明人在地球儀上定位一個點就把地球分為東半球和西半球了人類對於整個世界,就有了方向感蜜蜂裡面沒有聰明蜂蜜蜂不把一切兩極化牠們在天空中飛不是飛向東方或西方而是飛向花朵的一方蜂巢的一方陽光照耀的一方水的一方敵人的一方牠們的方向叫做花方光方巢方水方敵方——西西《飛氈》
为什么没有早点认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