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剪辑的艺术在这里;2.美国中低产家庭的日常模样。
罗伯特·奥特曼代表作,1993威尼斯金狮奖。①群戏浮世绘,多线交叉叙事,顺畅自如,大师手笔。②根据卡佛短篇汇编,增强了戏剧性,不变的是卡佛的冷淡素朴气息。③偶然与人生,倦怠并挣扎,一如被喷雾围困的果蝇与缸中狮子鱼.④猝然的地震,想及[木兰花]的蛙雨。⑤电视牛奶转场。⑥性爱电话vs换尿布。(9.5/10)
难以置信,Altman竟敢这样改Carver。Carver在小说内部留出的空间被交错的线索粗暴地填满。而且整部片子实在太他妈亮了。比如Finnigan夫妇与糕点师最后的相会,原著的核心情境“thehigh,palecastoflightinthewindows”,根本没有。改编Carver,我想Eastwood或许是最佳人选。
七八个短篇同步推进,奥特曼非常自信。几组人物有中有不中。马修莫迪恩和没穿下着的朱利安摩尔从东拉西扯到对骂这段,裸露有时是挑衅所必须的。爵士歌手妈和大提琴手女儿讲她爹这段一镜到底的很喜欢,LoriSinger是蛮女神范儿的。
北岛有首诗,题为《生活》,内容只有一个字“网”,用来形容这部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再合适不过。可能没读过卡佛的关系,三个小时看得我极为疲劳。
这种细密而又松散的故事结构让人着迷,故事有荒诞的讽刺,但在日常生活的交汇中并无太多刻意,相比之下,无论是木兰花还是撞车都有些矫情,而奥老爷子的刻画才算得上真正的“浮世绘”。这是我唯一一次看到TomWaits的表演,很好,不愧是集体拿到表演奖。
卡佛的小说我就找不到他的意图,改成电影后区分众多角色又花去了好长时间,如果一切都无意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活着呢,同样的消极情绪,比太宰治的就抽象多了…导演的演员调度还不错,不然无法支撑这190分钟9个家庭的故事,可惜除了糖泥摩尔以及麦克道威尔,其他演员混了这么多年多数也没混出个脸熟
最后的地震简直比青蛙雨还厉害,奥特曼的群戏是无人能及啦,洛杉矶在他片子里面(以及弟子PTA)简直就是个精神病云集的怪城!用电视节目做过渡真是太坏了,难怪以前搞电视的
摩尔姐姐的大胆演出OO~~~~180MIN的电影。我也没看全。><
茱莉安·摩尔啊!那么多的人,那么少的戏,露点还是你第一~
「好电影不追求故事性,追求戏剧性」,罗伯特·奥特曼是一个大师级的裁缝,人物是针、剪辑是线,针针线线网罗到一起,织就一幅美国90年代的清明上河图——见微知著,管中窥天。
Altman的网状叙事有种俯瞰众生的淡定从容,一种独一无二的塔罗牌阵的质感,拍平凡人的生活容易沦为肥皂剧,而Altman在拿捏距离感上是最准确的,影片甚至不能说是完全的现实主义,而是有三分醉生梦死的气息和忧郁的诗意,比如鱼缸中经过玻璃折射看不真切的狮子鱼,zoe在车库边拉大提琴边等待死亡,两对夫妻扮小丑彻夜狂欢。一头一尾两场“天灾”以及电视播报将所有人化为命运共同体;两个痛失子女的家庭,两套惨遭蹂躏的房子(黑人夫妻回来后不知作何感想;毁掉家里的什物让我想起《第七大陆》),两个被男性杀害的女孩……可能每天都在发生,或许正因“我”发生而“我”却浑然不觉甚至逍遥快活(比如Doreen/Stuart)。片中有琐碎日常,有长篇内心独白和对话交锋,也有讳莫如深的表情和意味深长的沉默,时而辅以奥式神秘变焦镜头。
每个人都选择和宏大叙事的命运擦身而过,转而忙碌于小情小爱中不可自拔。罗伯特奥特曼冷眼旁观活在“后现代”精神里每个人的可笑,《陆军野战医院》里比战事更激烈的是一场耍赖球赛,《纳什维尔》中枪袭后人们为民谣歌手欢呼摇摆。“碎片人生”“速食文化”算是被奥特曼老爷子拍绝了。
这部電影真的是从VCD看到DVD,在还有DVD收藏的基础上又毫不犹豫的收藏了蓝光双碟版,只是忘了补標等原因吧;借着看《高斯福庄园》的机会索性重新打开蓝光影碟,也是补標也是重新再看,把断断续续的观影印象补充完善。電影依然是群像为主電影里人生交叉的各个时段的演员多达几十位,和《高》很多明星戏骨不一样,这部電影云集了当时还都是青年才俊的优秀演员加持,給影片注入了强烈的性爱味道;片名有了“性”,那電影里一定会有经典的性爱描述,不管是通过语言还是画面,都是非常給观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谓人生交叉点,真的是点题,電影长达三个多小时,都是剧情分割的片段,让观影一点没有慢节奏和沉闷的赶脚,不知不觉中電影为我们展现了生活的全方位景象,让我们在人生的交叉点上发现了生活的不一样的精彩和故事
非常美国的一部电影。杰克莱蒙的演技太炸了!奥特曼网状叙事的代表作。美国风情画,围城浮世绘。类似牛奶的剪辑和声画分离都很棒。三小时叙事诗,卡佛的九个短篇和一首诗歌。从杀虫开始,到地震结束,他们的人生就被困在这里了
期待很久的片子……不算很喜欢……不过部分段落让人印象深刻
奥特曼的现代性态度,就是其绝无仅有的美学表征。
8.1分三个小时的长度讲述一些互不相识但是命运交错的一群人,和木兰花相比稍显平淡,不够深刻。
开篇,罗伯特·阿尔特曼即为洛杉矶送上一位上帝,《银》没能让卡佛九部短篇中的人物享用同一个事件,却享用了同一个时间与空间。所以它琐碎吗?日常吗?所有事件似乎都具备着构成一部戏剧冲突的可能,却在180分钟的容量内被剪辑和较为宏大的生成—灾难缝合,不可忍受的家庭与感情之"轻"
罗伯特·奥尔特曼果然是群戏大师,三小时,展现了洛杉矶风情画和众生相。大牌云集,连小角色都是眼熟的。和《撞车》、《通天塔》等片的多线叙事不同,该片显得略为松散与随意。朱丽安·摩尔有大尺度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