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很适合给孩子看激发下孩子的理想信念~而我看完后想拥有一个上清华的孩子😂😂
看到最后发现是个清华大学宣传片……
片名的大学虽是取大学之道的意思,但几位清华出身的导演对片子的解读,是希望通过清华的大学生活,升华主题且反应普通大学生的生活状态。那从这一点看,影片基本跑题,选取的新生、博士后、归国教师、古稀教授四个主要人物,都只能作为清华的基本范例,最多对等北大。那些考上清华却没考上理想专业的爆哭,高精尖科研人员的忧国忧民,确实和普罗大众不在一个频道上。
清影的制作水平不错,跟住人物的同时不忘构图的美感,剪辑上的切换比较顺滑,但现在看这种赋魅的名校宣传片真是完全无感了。高度概括的片名本就显出一流大学的傲慢,建校110周年的拍摄意图也决定了它不会把目光投向校园生活的暗角。四个人物构成的多元性更多是脚本层面的——抓到了四个阶层的代表,并且可预期都处于人生的岔路口,而他们向纪录片团队展开的生活也全然是展览性质的。
继无问西东之后第二部清华宣传片,蓬蓬勃勃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的线都想从针眼里过,所以基层工作难做——这老太村支书的比喻太精彩了,孙子做选调生也不会差。
最有份量也最像纪录片的两句话:蔡峥老师说“想做成事情很难”和宋云天的奶奶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即便是清华,难做的事情也都一样难。
看到钱易教授,就突然想起最近丁仲礼院士在大会上提出的实现中国碳中和的蓝图与计划,看到青年教师蔡峥则又回想起当年西南联大时期朱光亚《写给美国留学生的一封信》,看到宋云天则联想到千千万万个扎身到祖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而严韫洲自然是想起曾经一样经历高考的自己。四个人物,四段人生,就像速写一样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模样。中国之所以可以在世界所有主要文明中可以绵延数千年且不中断,甚至成了唯一一脉,关键就在于我们真的足够重视教育!相信这部电影也将成为一枚火种,将真正的大学之道播撒出去。
宋镇长是真正有理想信念的人,作为晚他一年进入选调队伍的我,宋镇长的事迹早已耳熟能详。在培训中近距离听宋镇长分享自己的经历,台上的他,就是一道光。说回电影,内容还是很优秀的,但更多应该是清华本身的光环,让我想起觉醒年代,清北作为国内大学的领头人,为祖国贡献颇多。正如电影里说的那样,清华人有家国情怀,想为祖国做些有意义的事,也真心希望国内的大学都能如此,更希望大学生们都能如此。
非凡之人,有非凡的责任与担当,他们自然是闪着光的。有的人眺望宇宙之大,有的人探索乡土之远,有的人追寻真理之光……一部能看得到「人的价值」的纪录片,这在当下的电影环境下更显弥足珍贵。形式上做得也不错,很多空镜有审美、有表意。最后老师讲课的蒙太奇非常震撼。清华师生的表现,担得起这五个字:群星闪耀时。
上面千根线,底下一根针。
1.上了清华确实是我目前人生中最光荣的时刻了,毕竟工作还不算是。所以最有共鸣的其实是小严同学,这一part有很多梗,很真实。校友们应该会很喜欢,也提醒自己不要flop,自强不息,厚德载物。2.清华人真的很爱说"diss"“羞耻”之类的……真的是个耻感氛围很强的地方。。3.大家很爱蔡老师,可是蔡老师其实是科大男呀?4.对宋同学那段也有意料之外的同感。自己也面临过留校还是出去工作的选择,也在最后的ddl挣扎过,爸爸妈妈和npy的反应也很像。最后也选择了放弃留校机会。出来工作后,对自己的选择产生过怀疑,但现在觉得没有什么后悔。谢谢清华,让我们不要辜负自己。
不看不知道,一看是真的气!我气那些学习好的人原来也有健全的人格;我气年过半百的教授依然孜孜不倦的传道授课;我气那位帅气的高材生做出了令人敬佩的决定;我气早有家庭的老师依旧心怀理想、朝气蓬勃;我气清华校园里的学习氛围、趣味运动、家国情怀,因为这些都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也许影片是片面的,但这正是令我心向往之的大学生活。我期待着老师可以将课程讲的丰富多彩、期待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可以和我面对面聊一聊、期待学校可以办一些真正有意义的活动、期待自己是在积极向上而不是越来越抱怨生活。我的本科造就了一个更叛逆的我,那研究生阶段,希望我可以找回原来更赤诚的我。
影片开头从严同学高考和查分开始,那个场景真是熟悉,一下就真情实感地代入了。宋云天回老家过年,一大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他说道,不管我未来选择了什么道路,我辈一定会好好努力,奶奶听后在推杯换盏时悄悄抹眼泪,那一幕很触动我。当时我想到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和这个世界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既那么复杂却有时又那么美好。我认为这里描绘的是真实的个人英雄主义,同时又那么温和地融入着质朴而温暖的家国情怀,使你连偶尔在回忆影片中人物的一些情节的时候,都还能再经历一遍眼含热泪的感动。是一部很好的作品,以四个与清华相关的、一定程度上处在人生十字道路上的人物为对象,导演在内容上选取得好,拍摄时机位的布置等许多细节也有很高的质量和想法。虽然希望不算大,但祝愿这部纪录片能够收获一些好的成绩。
四个人物,最共情的是宋云天,同为河南人,对周口,新乡都很很熟悉,尊重且佩服宋云天的选择。当我面临毕业去留的时候,想的更多是在北京扎根下来,后来想想,走的再远,根都在河南,都在家乡。清华人把家国命运放到自身,考虑更多的是奉献自己的微小力量造福一方百姓,这也许是最重要的人生一课。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很深入人心,重温大学一堂课,感谢不散。
看看招办每年那些恶心事吧,强基综评五大竞赛,我只能说贵校赢麻了。建议PKU也拍个电影,取名叫《北京》。
我们河南辉县孟庄的镇长,宋云天。第一次离清华大学这么近。
只在清华大学的范围内探讨大学的意义的话,内容相对题目显然是有点空旷和单薄,何况这里也还存在历史的断裂,只在其中一个人物宋云天留校面试的时候,我们听到了庚子赔款,另外人物选择和呈现上虽然可以看到尹鸿指导的清影团队努力想要去除校园宣传片质感的虚浮和表面繁华,尽力挖掘纠结彷徨的部分,但是作为观众对纪录片选择这四个人的原因没有太强的信念感,看不到选择的过程,也因此没有爱上这四个人物(对宋云天的感受其实是最好的,理想主义者)。清华大学里转了一遭,戏称自己也体验了一下清华的生活,但留在心底的,其实是老师在校园里给宋云天的那一抱,好像那个是我以为大学精神还残存的一部分。
本来没有排片,但硬生生跟经理争来了一个VIP厅,一行15人包场。
“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造福一方百姓”“祖国万岁,青年加油”...当然听过很多类似的话,但大多觉得说这些话的人道貌岸然,满口空言。可由片中几个主角说出来,每一个字都显得何其有分量。国家/基层/发展/强大/责任...这些词不只是挂在嘴边,而是能清晰感受到发自肺腑的家国情怀的。击垮我的是蔡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两行热泪直奔而下,而后直到结束,我一次又一次的深呼吸,努力放松紧绷到痛的喉咙,平复涌上来的情绪,试图调整泪腺崩溃的速度,还是哭得不能自已。还有宋云天、钱易先生等等清华师生,他们谦逊、热忱、身怀理想、深知现实冷酷却也义无反顾,我于他们的信念感之中反复折服。我知道跟拍对象经过严格筛选,成片也精心剪辑,也知道在摄像机未拍之处有更多负面的存在。但真的,清华是个好伟大的地方啊。
名不副实,大学,大家之学,却仅仅局限于清华一个学校,那不如改名叫清华大学好了……四个例子四位主角,只有宋云天是真实而接地气的,高三那位一线城市最好高中的年级前十,有什么代表性呢?归国的以及校园教授中规中距无意义….一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