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的故事,也没有多余的对话与动作,节奏很舒缓,但镜头语言不错,很注重光线的运用,情绪把握得很准确。细细观赏,还是挺有感觉的。
想要克制又想要煽情,结果两头都不讨好,显得过于刻意。
如何在无聊沉闷的文艺片中脱颖而出?我也没想明白。但这么无聊又煽情可不行。
故作的克制,近些年电影节上流行的标准产品:尽可能规避正面矛盾冲突、放大创作者臆想的生活细节、视听尽显哈内克式的低调克制冷处理。电影节衍生的功利主义,没什么过错,但甚是无趣。70分
摄影美,喜欢这安静的调调,生活的细节。
主题很明显,理解导演的想法,手法上也很考究,大量的固定长镜配合其电影主题使得“煎熬”两个字被放得非常大。当然,如果这是一部纪录片我或许会被感动,然而如此平淡的故事被包裹得如此的“情浓”,似乎是在有意的博同情而非是在反映现实,有点小家子气了,亦不够震撼,也实在不具备什么说服力。
阔别已久的故乡风景依旧,甘蔗田的灰烬落满花叶,贫病交加的家庭无以为继,卧榻之上的男人奄奄一息,讨薪无果的农民无处申诉,男孩吹奏画眉知更的鸣唱。“我不知道值不值得。每一天,我以为我再也见不到你了,再也不会踏上我家的土地。但我回来了,带着同一个行李箱,我不能留在这,亲眼看这些从我面前消失”【中国电影博物馆国际电影展映·巴西电影展】(有点累了,回家了,影博门前的柿子树叶落凋零,上次来还是硕果累累。今天天气不好,浑身不舒服。)
没有阿彼察帮的镜头感,还是少玩固定长镜头。
离开吧,这片土地没有未来。如果怀念,大不了以后再回来,故乡就是用来回的。
老房子成了墓碑,生态与人情俱焚。创作意图极易揣测,摄影添彩。
本片展现了单一大公司种植园经济是如何摧毁了曾经美好和谐的自然生态,所以在片中漫天飞舞的不仅是心灵之尘,也是现代化之尘。
影像承载过大,而故事展示忒小,给人感觉是雷声大而雨点小。原来不是控诉糖的罪恶,不过是因丈夫背叛导致的悲剧。
家庭主题,本应是人比景的作用大,但这里的景比人拍得更好。这些年看过很多文艺片都有这样的缺点。这一部的话,估计今晚我会梦见大片的甘蔗地吧。
我不想留在这里看一切消失,但有人一定会留在这里看一切消失。甚至有人等不到看一切都消失的那天。
世界尽头甘蔗地,大地化为灰,常在甘蔗地里走,哪有不吃灰
归来及离开,逝去与活着。苦难和土地,坚守或放弃。通透的压抑,不觉琐碎的沉闷。工整的日常捕捉之外,颇内敛地酝酿出一种张力。灰烬治愈小伤;灰烬夺去生命。生长,除了人。火,马,人。
第三世界现代化阴影下沉默无言的乡村大地。影片将拉美种植园经济、资本主义剥削、守卫土地的斗争、家庭的矛盾与分裂都隐入背景,仅以克制而饱满的长镜头展现漫长的行路与劳作、漫长的光阴与生活,漫长的呼吸与痛苦,漫长的静默与虫鸣。人们如同甘蔗林中的房屋和大树,孤独、对现状不作回应,但仍然以女性式的坚韧,面对灰烬、死亡、以及终将告别的古老土地。或许是一种共同的乡村经验:背向镜头,从昏暗的室内经由旧木窗望出去,外面是明亮的阳光与无尽的作物,呼吸沉重。于百讲。
故作克制。再次后悔,有这时间为什么不去听41的课。。
没有土地的农民,没有家园的人和这个几乎没有情节的电影,只有甘蔗林——印第安原住民没有土地私有观念,拉丁美洲的大地妈妈,可以查一下
这类电影真不能多看,老难受了,剥削无国界,底层劳动者永远是最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