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
在新片场看这部的时候,觉得不过如此嘛,一种左派的right,带着纠葛的隐晦和工业的质地,如果不是那些必要的水,简直可以作默片———直到很久之后大量的看了国内电影节短片,连最基础的问题都没有解决,简直漏洞百出,在技术上就没有相较的资格。story不愧是本要念商科的人。如许鞍华所说,本职拍片而已。还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story每一部短片都对想要拍长片的欲望不加掩饰,拍了这么多,将成的长片是讲爱情。怎么能不想邵?国产女导演专职处理爱情,履行女职然后挥洒母爱,我觉得无聊,但也没有更好的招数。
短片果然是水分很大。毫无意外,毫无惊喜,就这样吧。
没想当初小剧本课的老师居然入围戛纳了...神tm奇
好过海边
明明是拍在《海边》前面的短片,却从哪个角度看都更加成熟。可以看出叶剑莹是个发挥水准很依赖制作团队的导演,不同于《海边》全靠出色场美堆起却没有加工的廉价画面,这部电影的视觉审美受好莱坞工业影响比较重,前后期都是走的是标准美剧流程,影调色调控制得很稳。和《海边》对比得出的结论:每当青年电影人老老实实讲故事时,总能做出不错的东西;但他们一旦开始整起花活,致敬塔科夫斯基、安哲的时候,难免陷入同质化。
这一部以特殊疾病为题材的至少比《海边》那个假大空要真切许多。@衡山和集
拍成长篇大概会是晒后那种类型的片子…
不得不说,陈的工业化水准从一开始就很足,卯着劲儿做工业化的商业片,比上一部短片有了成熟的地方,视听开始有点考究,但最终人物情感落得太虚了,这个题材本身就不适合短片来讲。
导筒线下观影活动part1,虽然短但是有剧情,narrative还可以。中规中矩。(part1有剧情,part2有画面,part3啥都有但是又缺点啥)
成都放映摄影很成熟故事节奏有点怪
3.5吧中规中矩的片子,很巧的是看的时候画面一直有种流动感,后面意识到可能是放映现场的空调吹动投影幕布造成的?但流动感跟片子节奏、拍摄手法都很贴啊,有点分不清到底是真是假
工业化生产下很标准的作品。个人不喜,但除了后期制作上这部要比悬崖稍好些,起码这部短片中人物的情绪有其现实逻辑可以依据。不喜欢的原因是,陈很喜欢表达情绪或情感题材,但在二人关系的处理上却很糟糕。片尾落在儿童关怀上,短片篇幅大多在母女关系上,人物对话中死亡成了最佳的解脱方式。站在已故的母亲立场上,她应该是想要孩子平静面对注定的死亡的命运,如同上岸的美人鱼,但最后却感觉很拧巴不顺畅,人物的“目标”飘忽不定,想写好莱坞式的金句台词也没写出来。最干扁的就是父女关系,在影片的情境下你很难相信他们是父女,父亲的情绪是被省略的,起码的焦急和脆弱都没有。总体感觉就是,人物没想明白,情感漂浮不定,导演可能只是明确写跟情感有关的故事却没确定主题。
公益事业需要公共声量,特殊疾病需要特殊关注。
16年到18年陈导水平上升很多啊
止间•导筒
意识流与超现实的来回穿插,作者标识性的水的意象与记忆、亲情的丰富关联,时间虽短,仍能看出导演不俗的才气与生命关照。
很美国的学生作品
叙事很完整啊,小女孩演技好棒
5.14衡山和集后期配音搞得好奇怪啊,叙事节奏好怪,可能是导演在读时期的学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