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的,王学兵已经变得越来越厉害,表演维持了冥王星的水准。电影本身有一些不足和模仿痕迹,但是内含的悲惨深不见底
可以有这样的中国电影,但显然处理得不太好。百度复制的电影理论,真的能骗到最蠢的那部分人,或者戏谑到精致文艺的那群人——感觉好像都沾不上边。钓鱼理论和电影技法,或有共通之处,但感觉都是愿者上钩的玩意。
睡过回笼觉来看,精神万分,所以这些搞不懂是行业自黑还是自省的段子也很喜欢很接受。狗血的故事编撰,觉得也被这些自黑搞趣味了。
其实是部悲剧,不过以荒诞和恶搞的方式来处理了。更多属于自嗨型,就像片中说的,这片注定两极分化。尬的地方很多,表演也硬,但好玩的地方也挺好笑的。属于一部分人很爱,一部分人很恨的片子。可惜中间的状态有点没控制好,所以我的评价也是中间派
还是很喜欢这个立意的。主角们张口闭口电影理论,那些刻意的念白和故事结合,戳破了这群人假清高的面子,比如男配角跑去秦皇岛约女网友,开口扯电影是什么,女网友却一脸懵懂与崇拜,等等类似情节带来极强的间离效果,尽管手法普通,导演仍靠黑白提高了影像气质。于是,奖杯成了一个喻体,平庸的人们在全民逐名利的大河流里躲无可躲。王学兵真的蜕变成了熟演技派。
现实是黑白,回忆是彩色。影片充满了荒诞和对生活的无力,对影视圈名利和虚荣的导演式调侃,对社会规则和成功的反讽,总觉得还有点太浅。
#3rdPYIFF#很挑观众的片子,导演都已经说得这么直白了,“这是一部艺术片。”虽然特别穷特别尬特别装特别吊书袋特别不合时宜且特别道貌岸然,但是也算是戳中了我的一些点,某些地方想到了李红旗?(又一个华语脱力风格的作者?)是一曲失败者的悲歌,自嘲也互嘲,自黑也自省,但仍对初心保持尊重。讲真这种程度的黑色幽默,你能get到就get,get不到也没法勉强。“拍电影有那么难吗?”“可太特么难了。”心有戚戚焉,然心戚戚矣。
#海上影展带着几分中期洪常秀色彩的反讽意味(或者说七分反讽三分荒诞)浓重的当代寓言。
在观看的过程中,原来电影拿了三个奖。一开始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居然凑了近年愈发喜爱的王学兵和曹卫宇做主演,而全片也就他俩掉书袋,再加上王小欢对“奖”的拆解,能让我觉得饶有趣味,其他人背书式的知识搬运,就冷感得很。这种形式是个创新,值得鼓励,但确实挑演员。对于业内失败的注解,也挺有意思,尽管我兵至少算半红吧。2号晚王学兵回房那幕的设置超棒。第一次看曹卫宇那么多肉戏,不过一天内上三次床,这么猛的么?!话说秦皇岛跟北京的车票,应该印2号才对吧?貌似印了3号?三星半。@平遥
关于电影创作的自反、自省、自嘲,刻意背书式的念白天然具有间离感与荒诞感,大段援引电影理论并非单纯为了大银幕教学,而是以祛魅方式剖析自我,虽然拍摄方式仍显稚拙生硬尴尬(无论是文本表达还是运镜),但也不失为一种出路。有点哭笑不得的是,无论是刻意为之,抑或阴差阳错,最后得到的效果很黑色幽默,也算某种圆满。虽说表现方式讽噱,其实主题是沉重的——终其一生,究竟何为成功何为失败;人物关系架构最终合拢。
很明显向世俗妥协了,脱的不够。钩上的影史也真的能钓上鱼。要是不用戏剧学院演员可能会更好。结局特别像我看过的一个粉红新浪潮导演,名字好像五个字,也是这样有英雄主义掺杂的绝望。
李安旗
科波拉其人其梦,雎安奇自言自语。(就得奖情况来说,比起另外几部本片突出之处仍然可在艺术审美范围内讨论,其他那些鬼东西真的算了。)
电影理论书,笑点很奇怪
很喜欢。听感上真的不舒服,随便吧这是他的复古美学。他的映后交流都不成立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用创作直觉解释。
映后比正片好看多了,经由导演的“siri”电话助理连线,雎导打着马虎眼听观众说话。分享感受的观赏者们深谙观众的自我修养,大都在输出观点前自称“业余”。一位自称失败的演员向雎导毛遂自荐,说想加入他的下一部“黑色幽默”电影。导演没为观众的感受评奖,也没有评语。
解构语言,降维身份,消除声画的空间感,让一切变得扁平,所以灵魂就可以变来变去。一种蔫坏的聪明潜藏在荒谬的表象下面,成就出笑掉大牙的电影人自反。
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掉书袋和巧合设计也是符合语境的戏剧式表达。冷幽默的呈现其实可以更自我一点,而不用去套周星驰的那种无厘头,黑白影像和对话也不得不让人想起洪尚秀了,搞艺术的约炮还要整成这样,人家洪晃早在《无穷动》里就为之起了个学名:熬鹰式泡妞。影视寒冬之下,自嘲和戏谑,当然世界上只会有一部《八部半》。
平遥看到的,7分
在北京呆了二十年,连张艺谋的影子都没看着。在家被老婆养了十年,怀才不遇还是成不了李安。懂得表演要分几个类型,习得鱼饵要混合哪些材料,对山海关的景点介绍了如指掌,还是成不了男一号,拿不到海钓奖,猜不出老婆此刻跟谁上床,算不出激励狗更好工作的奖杯漂向何方。满口假仁假义,实则最不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