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很早期的,不那么玄乎
这小片有点东西,影像内容十分松散,通过主人公内心自述的方式串联要闻、风景与生活碎片,相当结构文学化的暗示出仍未绝迹的纳粹试图重生。
前纳粹军官男主前往西德首都接受命令重新就职于西德军方,这让他兴奋不已。影片试图讽刺60年代西德的重新武装并将其与纳粹余孽死灰复燃相联系。本片运用克制的表演模式和简洁干净的摄影美术营造了一种矜持而又充满冷感的影像质感,这种质感契合本片的各种(讽刺型的)冷幽默(冷幽默本身水准一般)。
35mm
准确简洁严谨且不拘于陈规
已睡
在五六十年代的德国,经济复苏,科技发达,政治稳定,光鲜外表让人瞩目。然而在经济奇迹的另一面,当年的纳粹分子不断进入高层——政府机构、军队、议会……直到成为总理的前纳粹库尔特·基辛格在68年被当众扇耳光之前,这种氛围并没有受到真正的质疑,对纳粹过往的严肃反思与追责是后来的事了。63年Straub/Huillet在他们的第一部电影里如此明确地揭露这些重新进入(这里是西德军队)高层、并未改变信仰的前纳粹的嘴脸,可以说是非常直白了。强行制造的距离感和片中主要情节和无关细节(服务生端饮品、男主会见部长前打理衣着等等)被一碗水端平的无调性叙事方式,给观影制造出特别的生涩感。最后这位前纳粹军官就职演说完给的对着天空的空镜,似乎把笃信布莱希特而从不直接展现情绪的导演的一切情绪都包含在内了。
用十几分钟讲了个让人害怕的政治故事。
省略与繁复。
意外地好玩儿。明明异常严谨绝不妥协又不信奉电影风格的导演夫妇。拍(剪)出的片子居然很像韦斯安德森安+阿基考利斯马基。
2.5。冰冷的讽刺,温度相反的《奇爱博士》。旁白主导的叙事与中段报纸媒介反复的、不厌其烦的直接展示构成了作为文学改编电影的巴赞式处理,即通过文字材料的运用保留原作独特的真实感。
达尼埃尔·于伊耶&让-马里·斯特劳布夫妇早期短片。尽管已经比较冷酷,但还是不自觉地追求趣味,快速切换镜头后来用得少了
在施特劳布最早期的这部短片里,他已全然实现了他所有的艺术追求。他在细节上惊人的准确性使得这部波尔改编作品全然带出了原作者的讽刺功力,例如那个简直扇人嘴巴子于无形的结尾就用一句话点名了,新娘的社会地位才是这一男人平步青云的基石。然而电影又不将这一题材拍成廉价的讽刺喜剧,反倒用剧作的开放性让作品对阿登纳时代德国政治的嘲讽变得令人胆寒,时至今日,这些讽刺依旧适用。
矛盾的无调性
接受任命那段的剪辑太魔性了
3.5。
3.5,早期也是简练,试图庄严,但还没有成熟,镜头运动较多
有些些意思
Wasbedeutetdas?
公民愿意接受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