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mieratmarkhamToronto
清一色的台湾面孔和统一的配色。看完记住一句话:YouaremyNew-York😄还有一个问题:第三个故事里的妈妈用的相机是什么型号的🤔
首日上映怒斩6100元票房……
台灣人在紐約@高先電影院
这是什么对观众的炼狱电影…三部分各讲各的,人物设定极其扁平…我坐着看完只是想对得起自己花的260港币。
有点好喜欢第三个故事啊眼泪在看到家和万事兴那副字画的时候哗哗哗得流了下来🥲
只能說…2800萬NTD預算,要在紐約拍攝,真的辛苦了…整部片的拼湊感很強,不只是三部分拼在一起,而是很多設定,從編導~剪接都沒釐清…如果說,要展現Tw人在紐約的''眾生相'',為何選擇這三位主角?(都是中產…當然有各自的人生難題,但沒能呈現出更複雜/更具差異化的對於紐約的情感…
纽约的故事,再烂也得看。把既是天堂又是地狱的地方,硬是描绘成了只剩地狱
三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三种完全不同的人生经验,但人们眼里的纽约却是毫无差别的“小清新”。若是做不到体怀,就麻烦不要强行用“自以为”去想象和替代“当代纽约客的生活面貌”。
成pie野甘。
本以為是緊密交織的三段敘事,實際卻是鬆散拼貼而成的城市移民故事,甚至不適合以移民標籤之,因其在主題表達上其實非常薄,幾乎皆是隔靴搔癢。但另一方面,也認可創作者想做「人的故事」的意圖,有意營造A的筆記啟發B,B的活力鼓舞C,C的孩子A來當家教的際遇迴圈,但也僅此而已。這個年代談移民還能談什麼?除了千篇一律的繁華都市寂寞人心,夢想之地青年迷惘,又或老移民的傳統框架,故事中唯一的新立論,似乎也只有讓移民回歸人的本質。還是這淺直的故事背後,反映的也正是這個旅美移民世代的迷茫?一些有趣的點,包括能看出部分攝影取鏡的想法(些許空景的運用和呼吸拍),以及對某些社會群體的關照(口譯員流動在意外事故傷者、偷渡移民安置所、家暴對象間)和情緒問題病童家庭,但在全片調性上也很弔詭地介在溫情電視片和閒散MV短片之間。
3.5一部長片由三個故事組成,三個故事的連結性極低,僅因同是生活在紐約而偶有連結,人物故事透過大城市的點綴感也並不強烈,但以導演處女作而言,敘事火候掌握極佳,並不會讓人有語言或是情節上的突兀感,足以感受到宋芸樺、姜濤、姚淳耀、魏蔓在角色上下了不少功夫融入紐約的氛圍。宋芸樺和姜濤兩個故事都各有優點,但收尾上情感都點到為止,還不夠有強烈的餘韻可以讓人細細回味,姚淳耀和魏蔓的第三個故事收尾比較好,透過小孩的心理疾病反應夫妻倆的心力交瘁,最後再一同面對陪伴孩子學會控制情緒,魏蔓在片中的演出非常優秀,要不是被三立偶像劇耽誤多年,她的演技水平是可以多參演一些電影的。整體來講比預期好些,沒有國片常有的突兀感或是處女作常有的敘事生澀感,但紐約作為一個背景主角的存在感,恐怕還沒有強烈到一定得到紐約才拍的成。
3.5虽然很开心在英国看到台湾电影上映但有点太青涩了喜欢这个选题喜欢有串联线喜欢第三个故事但整体来说太松散了前两个学生电影的感觉其中有太多potential的点值得挖掘和放大蛮想看更多第三个故事的说实话再多做点功课💗
拙劣的纽约城市宣传片
真不行
通过三个故事(15号街的车窗、杰克与lulu、风筝),三个故事毫无关联,给我的感觉是导演硬将三者联系在一起,整体感受牵强,无聊,无趣,就单个故事来讲个人比较喜欢第一个,但是这三个故事都没讲完,呈现的镜头画面更是零散、杂乱无章、摇摇晃晃,第一个故事,宋芸桦演绎是不错的,一位口译员,希望能帮助在纽约的华人,特别是帮助东北人小健,但事情却往往从反向而行之。第二个故事姜涛饰演的男学生喜爱表演hih—pop,他结交了lulu,发生一段恋爱关系,着实令我出戏,一度尴尬到抠脚趾,第三个故事,一对生活在纽约的父母,希望改变孩子的教育方式,从严厉到慈爱,教育孩子停止暴力倾向,这段时期确实需要一段过程,但是整体看下来挺无聊的。三个故事平淡如水,没有一点意思,加上三者导演将其牵强的联系使得它更烂,所以我给电影5分
学生作业也不敢这么敷衍啊
哈哈哈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笑话
三个几乎割裂的故事凑在一起,时间线也很乱……
三个不同的故事,虽然人物穿插在其他故事中,但对故事本身没有作用,更像是他人的过路人,这如何称得上“相互交织”呢?电影的wiki页面写着“故事的共同點就是每個人都以不同方式尋找在紐約生存的意義。”这部电影在纽约拍摄,但很可惜它没有凸显当地的氛围。至于寻找在纽约生存的意义,第一个故事女主在新工作中磨合成长,但台湾腔普通话很出戏,像在看台偶…第二个故事相对完整,有始有终,引人入胜,和第一个故事一样,他们在努力寻找人生、工作的意义,与纽约和生存没有直接关联。第三个故事特别割裂,家庭、父母、孩子之间的矛盾?暴力?教育?剧情开始得莫名其妙,结束得愕然,更加不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