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拍摄主题到拍摄和制作过程都在亚裔美国史上极其重要的作品,更有趣的是,从这版修复的拷贝来源、支持修复的资本和人员,到放映时剧场外的传单抗议、相关人士与今日华埠的复杂关系,它在过去25年都未从历史中退出,依旧在参与着历史的塑造。如果说当时的底特律是纪录片中的一个角色,那么今日的纽约就是存在于影片外延的另一个角色,好的作品就是有这样的生命力,它同时间和空间一起生长。同样地,它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同时也是关于媒介本身,关于各个类型的表现在民权史中的作用,它来自一群poc女性创作者,它的自反性超越时代。
导演能拍到凶手的视角就蛮不容易的,是很客观的呈现,细节也挺足。事件本身让人心痛,每次切到陈果仁妈妈的镜头就有点受不了。权利和正义都是需要争取的,过程注定痛苦且漫长,还极可能没有结果。日常觉得世界很烂,被侵害的群体只能在绝望中向上走。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支持BLM
他的轻松和坦荡就是种族歧视的最好证明,是整个体制的运转允许了一个杀人者能毫无负担地坐在摄影机前为自己辩白。
做TA的缘故看了好几遍。放在今天真是好难想象呐……
凶手与被害者有惊人的相似性,都是被收养,两人的父亲都曾是美国军人。不同的只是肤色,与结局。对施暴者没有一点同理心与歉意惊呆了,如果没有这部纪录片,这将是一段被忘记的历史。
一转眼今年已经是VincentChin过世30周年,因为他所引发的美国亚裔人权运动至今也已取得显著成果。感恩,RIP.
还是不敢置信杀了人还不用坐牢这样的判决。可能是因为自己本身就是asian然后有bias。拍的很好啊很努力的保持中立
心理学家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价值并没有完全被人认识到,自己或多或少被忽视了。那么当一部纪录片要以他(她)的生活为拍摄对象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这是一个展示自我价值的机会。但出于种种现实的顾虑,他们有可能会拒绝你的拍摄请求。比如担心拍摄会妨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担心拍摄结果对自己不利、保护隐私等等。消除被拍摄对象的顾虑是纪录片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Alegendarydocumentary
garymar要知道vincentchin被称为nuts会怎么想....hmmm...
视点很好。采访组织的节奏感强。对事件多方面的挖掘也很成功。
除了震撼还是震撼!佩服导演的功力!种族、人性、历史……交杂在一起,引人深思
两位导演都是亚裔,可以想象对于白人社会,会难免对影片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影片通过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双方的辩证来很有效地建立了它的可信度,导演们把自己的观点隐晦地通过剪辑的方法表达出来。
其实我觉得Christine早期的作品还没有完全把握“人声”这个元素在纪录片的节奏中的重要性,时时过稀过密,打乱韵律。
ProfessorChoy的提名作
给了犯人Ebens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这点还挺好的。虽然killer的辩白只让他自己显得更残忍无知。司法系统的不公比一个白人用球棒打死了一个亚裔更让人愤怒和心寒。当法律系统都不保护自己的公民,还能指望什么作为最后的底线呢。
fungbros做了一期旧金山老人回广州提到陈果仁.我有时候看BBK还是觉得有点膈应尤其是贴中华胶这个标签
汗毛直竖。法,人,文化,政治,公正,问题无穷尽也。这故事中国确实没有任何知晓...
AsianAmericanculture的professor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