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看的胶片,非常非常喜欢,散文电影的最佳状态。非常琐碎,复杂,有冲撞,有迷茫。久美子喜欢特吕弗,马克把这部片里关于她的部分都沿着法国新浪潮的方式来剪,这是一种爱意。武満徹的配乐,有点noir的感觉,似乎还实验性地用了电子音。
随想。在个体与时代,历史与现实之间升腾起氤氲的云霞,以诗意模糊联系,狂热/欣喜/忧伤/怅惘如“海中的波浪”被絮语淹没。全片提供了一种与渺远的文化沟通的途径,以及“与自我沟通的途径”。【等待修复版
“Herletterswere6millimeterswideand180meterslong.”目前最打动我的一部ChrisMarker。也是一部更醇厚的“迷失东京”。关于一段短暂又好像持续了一辈子的友谊。这部私电影像把钥匙,由两位主人公递给了观者,从此我们的一部分也可以停留在1964年的那间“现在”中,陪他俩一直在那儿。在东亚这座高语境(aka重套路)丛林中,Koumiko的无依无靠无参考,充满了现代人之所以为现代人的意义和乐趣。她成为了ChrisMarker的镜子:有没有雾气就要看他俩的状态了。我甚至有点分不清他俩的性别——让Koumiko发怵的,与其说是“男性”,不如说是“中世纪”的存在状态吧(这样看,她回不去的Manchuria和康米制度也是“男性”)。
久美子出生在“满洲”,即日据时期中国东北,当时日本的“新京”是长春。她的秘密是,脸孔是日本女人,却有一颗宇宙的心。她的记忆是人类的共同记忆。
除去作者画外音与对白的各种形式的声音(比如环境声景、广播的叠加)和画面多数时候不对位,这些视听风格将作者—久美子—摄像机镜头视角(观点)层次化,保持“主体的零度”。也许手法早不新鲜,但马克的质感是独有的,那是一种令人着迷的类似记忆博物馆的图像阅读感。
autourd'elle,c'estjapon
马克这位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作为电影人展示了他具有思考性的特质。这部散文风格的纪录片,在东京奥运会时代背景下,透过一位日本女人的视角,去看待彼时的日本甚至世界。久美子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座城,甚至一个国家,久美子是马克研读一个兴趣点的着陆点,也是他思考世界的通道。久美子的秘密,就是马克对于那个时代世界的分析。看得出马克对于日本是有个人偏爱的,其后来于1983年公布的作品《日月无光》也与日本有关,想找来结合一看。
几乎琐碎,但气定神闲。片段式的游走与记录,一个人和一座城。我喜欢久美子,是我喜欢的类型。谢城市的字幕,一个人是一座城。
最好的
爱与温柔。
围绕1964东京奥运会与一会说法语的日本女人久美子展开的日本历史/文化/社会现状游记。影片的剪辑、配乐、运镜、旁白等都很出色有力,迷离(正如克里斯马克眼中带着神秘色彩与迷茫气息的日本)而诗性。但主题表达太散太浅了(而且这种散与浅在影像上缺乏足够的道理)。
克里斯·马克用左岸派的笔写就了一篇散文,摄影机对着久美子不断偏移,随性地望向公共空间,渗入了日本社会的历史与现在。
【4】克里斯·马克用摄影机写就了一篇散文,镜头对着久美子不断偏移,随性地望向公共空间,渗入了日本社会的历史与现在。
久美子成了一面镜子,她是日本人却疏离于日本,在她身上集聚了战争的荒诞,本土文化的遗失,资本的驯化与战后一代的虚无。(马克拍久美子的方式,不就是后来王家卫拍那些香港的女人的方式吗)
開啟馬克日本情結的鑰匙
五十年前的日本银镯女子
koumiko是真的很好看呐
4.5
摄像机在这里作为游离于拍摄者之外的存在,观察并记录下彼时久美子周围的日本。建筑街道、奥林匹克运动会、战争、朝拜;西方文化侵蚀下日本人对于自身的不自信,导致满街都是白人面孔的人体模特,以及杂志上宣传着对大眼睛高鼻梁的追求——其实何止是六十年代的日本,这样的趋势如今在亚洲愈演愈烈;久美子说出日本的小孩固然有美的,但西方的小孩才宛如天使这样的话的时候,实在是让人叹息。全片最喜欢的部分,是用广播作为画外音来引出日本色情文化产业中对于性暴力的狂热刻画的这段,极具冲击力——正是这般每天都随处可见的、已然融入进人生活中的东西,在潜移默化地盲目着所有人,使人难以看清其中存在着对于整个社会构造的巨大隐患。
敬所有独立自由的女性其中哲思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