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在影片大部分时间里,墨索里尼几乎完全消失了,他隐藏在黑白的纪录片中,或者仅仅以雕像替代,但他又无所不在,在女人和儿子的呐喊与睡梦中,导演对墨索里尼这个意大利的幽灵的解析完爆那些工工整整的传记片,呈现出一种历史的荒诞感觉,在对集体无意识的批判中完成了对一个女人的重建
非常简洁高效的叙事脉络,仅是将各个段落的首尾拎了出来便足以交代清楚。尽管全片有大量的观影行为,却极少存在平等的观看关系,更接近于片中那一幕:投影在病房房顶的银幕笼罩着底下的观众。唯独在TheKid放映之时,才有了对内容的回馈,而非对宣传口号的回馈。在处理真实历史素材上同样奏效,近乎一致的打光与调色,让前景的人与后景放映的影像几乎突破了介质的边界而共处于同一空间;也正因如此后段才大胆让墨索里尼的角色消失,而将历史素材取而代之。甚至到了最尾,墨索里尼之死,不是流动的影像之死,而是凝固的雕像之死。
原生的摄影、冲击的配乐、伸张的大字幕、狂热的历史录像,给予这飞蛾扑火的故事以生猛力量。但在那思想混乱的年代,女主的观念过于纯粹,甚而是超脱于政治超脱于社会的,或许这刻意的不真实,便是老导演不经意间流露的悲天悯人。比较明显的处理是,她爱慕时,他是俊朗英雄;她抗争时,他只是个可笑符号
A-.用极具戏剧张力的配乐、布光与剪辑将人物推向悬崖的边缘,于是整部电影都像走钢丝一般摇摇欲坠。在前半段种下癫狂的种子,而在后半段演变成“真相”对强权机器下集体疯狂的反抗。相比之下,所谓“真实”的历史影像反倒成为某种“虚构”叙事的组成部分:墨索里尼依靠煽动建立自己的王朝,而他从肉身退居至新闻、报纸与雕像,正是在昭示影像符号塑造意识的巨大权力和它在本质上的欺骗性。
感觉这女的其实也是个权力狂,典型的投机主义者。
即便只是野史,通过贝洛奇奥这么戏剧化的表现,也显得十分动人。
从激情到背弃你渐行渐远从天堂到地狱我堕入深渊不假思索的尘土将过往的一切埋掩我抓破了指甲也扒不出真相的谜团偏执的我如同偏执的你一样不过是方向恰好相反在你发红的眼眸中和我一起沦陷的还有整个国度忠贞与残忍所谓尊严不过是你的狂热和我的卑贱...
多有意思啊,美式爆米花大片音量再大,配乐再轰隆隆,都不及这样一部意大利电影带给我身临其境的剧场感强——不仅仅是因为它用了恰如其分的歌剧做配乐,更是整部片恢弘的气场,那种把整个历史收入到一双眼睛里地自信,如同女主角的性格一样。实在不得不赞这位女演员,集美貌、尺度、演技于一身
有時很精采,有時很沉悶的一部...節奏稍怪的片子。
激情的配乐,精彩的表演。一部大部分时间处在亢奋状态的电影。佳作
*补標再看(疯人院一段明显🈶有印象),影片一多半时间是她在疯人院求🉐得公正对待的剧情,历史镜头与影片剧情交替画面,其实,故事只是不能展开说而已,我们看电影的都明白。DVD影碟收藏
与贝纳尔多·贝托鲁奇齐名的意大利当下著名导演马可·贝罗奇奥作品,故事性和娱乐性不算很强,但非常有特色。
看时觉得女主相当眼熟,后发现是因为霍乱时期的爱情~~感觉人物塑造用力过猛,每个角色都相当极端~~
木有觉得有各位大侠说的这么NB的啊还是各位说的另有含义?
野史,私人化的墨索里尼,对法西斯的侧面窥视。交响乐,穿插的黑白记录片,女主表演支撑的无望基调。反历史视角的表现力其实已足够,但我对这个不喜的源头在于剧本,以致塑造出的墨索里尼及女主其人。另外加星的一点在于,医院里墙上播映卓别林寻子遇仙记的引用太美妙了,在完全感情化的地方击中了我。
你能接受一个不停接吻的墨索里尼么?
不是我的菜。在医院墙顶放电影那里好美。野史终归不会是电影里这般,我期待更深刻的墨索里尼
传说中的穷光蛋帝国主义。配乐极牛逼!
娴熟的手法驾驭难以电影化的情节
维基百科里就承认伊达·达尔塞是他的第一任妻子。。。百度里就对她只字未提。。忽然觉得墨索里尼远比不上某人啊,某人可是结了不止一次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