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想法...但是真正能够做出来的有几个人呢...能坚持不懈的拍摄近三年...和拍摄主体的关系融洽到摄影机几乎成为隐形...这就是记录精神啊...
涉猎范围还是偏窄,但这依然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看着一个个步履蹒跚的孤独身影,这才是老无所依。直到五年后《幼儿园》才问世。为什么关乎民生的优秀影片如此匮乏呢?没了,都他妈没了。
他們聊著聊著就老了,他們聊著聊著就死了。
老师说:拍纪录片,沉下来。三年来的忠实记录,直至把镜头化为无形。老人们笨拙、迷惘、孩子气,老人们一起去照相,老人们相互拥抱搀扶,老人们慨叹聊天的队伍里又少了一人。
老头们的生活,就是这么无聊且枯燥。固定镜头,粗粝,呆板,始终保持凝视和克制。
片子长达90多分钟,如果有耐心看完,对衰老的恐惧已经深深地控制了你。片子的拍摄时间跨度很大,清晰地显示出已经标本化的九十年代中期的北京;而在镜头前的,是当时就已经标本化的把一辈子奉献给首钢的老工人。但是,他们的焦虑和痛苦却能跨越时间。
我非常喜欢这个片子摄影机与老人们之间所保持的“距离”,及定机位的长镜。作者观察事物,需要足够的耐心和一个恰好的距离。太远太近都不对,不论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当然这些我觉得是作者本身的气质就已经决定了的。
风大,老的快
这导演是个女孩。在贾樟柯2000年的电影站台中扮演一个跳舞的个性女孩钟萍,在片中的表现很出色。她拍的这部纪录片也很感人,可惜怎么只有这两部作品呢?
“现在哪里有大夫啊,都是坑人的医院”,怕冷的老头盖很多层衣服被子。人老就是怕冷。怕住院花钱拖累孩子,不大肯住院。有的去世,说回老家,不能再晒太阳聊天了。
这不是一部电影,这是镜头里的另一个世界,一个我们年轻人在忙碌中时常经过却经常忽视的世界。这是个老头的世界,这世界的时间与我们的不同,它非常缓慢。老头走在镜头里,旁边的车流和人流衬托出他的蹒跚。有很多对话没有配上字幕,却更加彰显真实,现实中的老人家何尝不是喃喃自语,而我们却听不清
Icannotcontrolmyartisticimpulseto"perfect"it;Ialsoenvyandrespectthefilmmaker'spatienceandconfidence.Thatmightbetheidealapproachfortheviewertoresonatewithasolemnpictureaboutreachingtheendoflife.
默默地等死,可怜的老头儿。诶……
全国各地的小区里,下楼都会遇见这样一群老头,但很少有人愿意携dv用3年来关心他们,并平静地表达:生死不过生活一部分。但到老时,人人都会诚实面对自己的情感,回复到孩童般的真挚,又带有历经世事后的悲悯。好似无关宏旨,但又包罗多个面向。已经很不错,还能更好(想起这段时间回家更理解的爷爷奶
很多年前看过,现在因为剪辑相关片子的原因,再找来看一遍。老头们的前世今生,完全没有交代,有的只是现在。这还是挺独特的。是完全没有拍?还是最后没有剪?只能问导演本人了。2023.1.1摘录(正好解答了我的问题):创作者们一窝蜂挖掘老人,老房子,老照片。讲述老人坎坷的往事,老照片折射的悲欢离合,纪录片中难以寻找真正的当下,即便有,也是边缘人,边缘事。在以纪实渐长的纪录片里,难以看到当前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的深刻的变化。守望过去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当下。尽管这些老头都有丰富的过去,记忆深处都藏着自己的人生故事,但导演仍然把重心放在当下,构成一幅老头们晚年生活的现实图景。
就像你离家,家中的摄像头开着,你可以随时查看家中猫咪的行踪一样,不过这是一群糟老头子,没那么可爱。有孩子的孩子不归家、有老伴的需要靠对方照顾(吵架是日常)、没老伴的独自居住(静谧却也井井有条)...你说一个曾经那么意气风发做出很多贡献的人,怎么就变成老态龙钟遭人嫌弃的废物点心了呢?趁年轻,身子骨还可以,可劲地造吧,老了只能等死。
为什么要把这片降低到“孝敬父母”的层次
看得我难过,眼泪都出来了~~我们以后是不是会变成这样?我难过得说不出话。。。。
太单太悲比较看不下去~
竟没想到这部纪录片是在我们小区拍摄的、那时我还在上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