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人们厚古薄今,我和我的刽子手无法改变这种状况,但以后可能会出现想法和我相同的人,他会像我一样毁掉我的长城。那人抹去我的名声,却成了我的影子和镜子而不自知。”始皇帝筑城把帝国围起来,也许是因为他知道这个帝国是不持久的;他焚书,也许是因为他知道这些书是神圣的,书里有整个宇宙或每个人的良知的教导。焚书和筑城可能是互相秘密抵消的行动。目前和今后我无缘见到的在大地上投下影子的长城,是一位命令世上最谦恭的民族焚毁它过去历史的恺撒的影子。」语出博尔赫斯《长城和书》。张律也玩了一次结构回环和致敬,第二段可美死了。
这太深情了。“在拍摄的系统里,是导演去做决定的。然后那些群演、演员们的思想因为那决定而消失。既然消失的部分已经消失了,那些消失的东西和那电影,在之后到另一个现场里面的他的情绪又会怎样呢?会起什么作用呢?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所以才拍的。”
张律真是适合我们这种无聊沉默内心又风起云涌的人啊杀人回忆那一段太搞笑了
《华丽的休假》安圣基,《杀人回忆》朴海日,《薄荷糖》文素丽,《归乡》韩艺璃,共赴胶片时代音画分离的爱情质感
形式是有趣的。关于黑白与彩色,可见与不可见,有声与无声,胶片与数字,影像的重构,人物的剥离。好处是多元的,空间更加清晰,也可以容纳更多想象,人物如同幽灵一般神秘……然而一切的一切最终又都服务于一个目的,让观众更聚焦于胶片本身的魅力。但还是觉得放弃展现人物的张律是自断双臂。
这电影我看了一个礼拜,因为我在第二章“胶片”的空镜中睡着了五次,这一次之所以看完,是因为我是一边儿啃鸭头一边儿看的。好吧,我只能说太实验性了,以致于我啥也没看明白。
爱情的单一主观盲目不可信,而电影是通过多项元素集合在一起编排的,被拿走了一卷胶片令其不完整,就像焚书坑儒后的历史,但通过重新组合拼凑,那些缺失的还会找到本该原有的记忆。张律的实验性电影,怎么解读也不为过,韩国经典电影大串烧的默片改写,满场抑制不住的憋笑,尤其小白脸时期朴海日的《杀人回忆》。朗园林象词语展映。
胶片、时代与爱情,无色、无声又无人。形式和结构上大胆创新,与洪尚秀互为映衬。洪尚秀玩的高级,不着痕迹;张律玩的彻底,不留余地。大巧若拙,大屈若直,二者都好,各有其妙。
与其强调实验性,不如讨论趣味性。四场让我看得大呼过瘾,极其享受,完全是我的口味!第一场是古怪又精彩的戏中戏(色彩切换),第二场用极具流动性的空镜记录医院空间,第三场把家喻户晓的韩国电影重构成默片(与第二场中的意象勾连),第四场在无演员的情况下用相同声画进行富于变化的叙事。实在展现出电影人在资金等限制里所能达成的最大创造力,映后交流也说明导演必须拥有对环境敏锐的感知力。这么多天的映后谈,归纳起来两句话:1.从人物出发;2.随性地创作。
张律的电影情书。张律的形式感都快甩洪尚秀几条街了,哈哈哈...还有天大的巧合是,张律也像《这时对那时错》一样在同一部电影里把同一个故事讲述了两遍,张律的更具实验性。嗯,看完这片,今年的十佳可以定了。
韩国导演真是会玩儿形式,前有洪尚秀《这时对那时错》一个故事讲出两种况味,这边张律干脆来了个音画分离,任观众脑补场景,意思倒是挺有意思,不过情感方面还是隔涩了些。
【UCCA·张律作品展】非常有实验风格的影像。第一段只是简单戏中戏与黑白转换;第二段用过期胶片摄录下诡异的段落,配以诗歌文字旁白;第三段抛弃叙事和场景拍摄,用演员曾出演的电影素材删掉音轨、重新剪辑并配上台词;第四段再抛弃掉演员,只有场景,重新演绎。并在结尾与首段形成互补呼应。银幕上看到《杀人回忆》《华丽的假期》等我很喜爱的影片被恶搞成默片,有点意思。最后一段虽无演员,却仿佛时刻能感受到幽灵般的表演画面。结尾画龙点睛,余音袅袅
有趣
“导演,我也觉得电影不能这么拍.....”
张律的实验之作,胶片时代爱情,没有故事。
张律不知不觉成为了“洪常秀二代”,但,问题是,一个洪常秀已经足够了,韩国似乎不需要第二个洪常秀。
电影被导演玩出花来,前面半小时还以为我又离文艺这个词远了一步,结果看到后面愈发觉得精彩,把胶片电影中的故事、镜头、人物表演和声音色彩通通分离出来,用先锋实验的前卫方式去回忆往昔,看完之后真是意犹未尽。
爱情和艺术,懂的人,比划一下就行,默契就是填充共同的幻想。现实也是一种残相的叠加,无论是诗,歌曲,动作,一点线索就可以勾引出无数自动。
影像叙事,碎片延续,错位拼凑,声音重构,是为爱情;另外还有博尔赫斯中文版节选之焚书坑儒和筑造长城互为抵消,玩得挺溜挺开心
摧枯拉朽的主观空镜。开篇“pleasesetyourssreento16x9”。将色彩、画面、表演、镜头逐一去除,对应胶片、时代、爱情的主题。最好玩是用经典胶片电影片段混剪重新叙事。很有趣。